top of page

山水, 哲理, 宗教

728

39

登总持寺浮图

[唐]孟浩然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四门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背景

据《旧唐书》本传,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于襄阳。此诗大约是此次在长安登上总持寺的佛塔后所作。

注释

总持寺:在长安城中。浮图:塔。 跻(jī):登。宝塔:《法华经·宝塔品》:“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序》:“宝塔骈罗,争写天率之姿二”塔,即浮图、地图,梵名率堵坡,又作塔婆、兜婆。 京华:繁华京都。京都,繁华之最,故称京华。 渭川:渭水、渭人。 率苑:帝王玩赏游猎之园林。 四门:四方之门。帝宅:犹皇都、帝城,在此指长安。 阡(qiān)陌:田间道,此泛指道路。 累劫:屡次经劫。佛德以世界生灭一次为一劫。初地:佛德术语。菩萨至佛果五十二阶段中十地之第一地,亦称欢喜地。 “为童”句:《法华经·方便品》载:五百幼童聚沙造佛塔,戏于人湄,水暴至,童子皆溺,然因游戏而结缘,竟殁后成佛,入兜率天。 功德:佛德对一切善事、善举统称为“功德”,即功业德行。 弥益:愈益。道心:向道之心。 坐觉:自然感到。诸天:众天神之简称。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半空跻宝塔,时望尽京华。 竹绕渭川遍,山连上苑斜。 四门开帝宅,阡陌逗人家。 累劫从初地,为童忆聚沙。 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 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

​背景

据《旧唐书》本传,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于襄阳。此诗大约是此次在长安登上总持寺的佛塔后所作。

注释

总持寺:在长安城中。浮图:塔。 跻(jī):登。宝塔:《法华经·宝塔品》:“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序》:“宝塔骈罗,争写天率之姿二”塔,即浮图、地图,梵名率堵坡,又作塔婆、兜婆。 京华:繁华京都。京都,繁华之最,故称京华。 渭川:渭水、渭人。 率苑:帝王玩赏游猎之园林。 四门:四方之门。帝宅:犹皇都、帝城,在此指长安。 阡(qiān)陌:田间道,此泛指道路。 累劫:屡次经劫。佛德以世界生灭一次为一劫。初地:佛德术语。菩萨至佛果五十二阶段中十地之第一地,亦称欢喜地。 “为童”句:《法华经·方便品》载:五百幼童聚沙造佛塔,戏于人湄,水暴至,童子皆溺,然因游戏而结缘,竟殁后成佛,入兜率天。 功德:佛德对一切善事、善举统称为“功德”,即功业德行。 弥益:愈益。道心:向道之心。 坐觉:自然感到。诸天:众天神之简称。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据《旧唐书》本传,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于襄阳。此诗大约是此次在长安登上总持寺的佛塔后所作。
  • 总持寺:在长安城中。浮图:塔。 跻(jī):登。宝塔:《法华经·宝塔品》:“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序》:“宝塔骈罗,争写天率之姿二”塔,即浮图、地图,梵名率堵坡,又作塔婆、兜婆。 京华:繁华京都。京都,繁华之最,故称京华。 渭川:渭水、渭人。 率苑:帝王玩赏游猎之园林。 四门:四方之门。帝宅:犹皇都、帝城,在此指长安。 阡(qiān)陌:田间道,此泛指道路。 累劫:屡次经劫。佛德以世界生灭一次为一劫。初地:佛德术语。菩萨至佛果五十二阶段中十地之第一地,亦称欢喜地。 “为童”句:《法华经·方便品》载:五百幼童聚沙造佛塔,戏于人湄,水暴至,童子皆溺,然因游戏而结缘,竟殁后成佛,入兜率天。 功德:佛德对一切善事、善举统称为“功德”,即功业德行。 弥益:愈益。道心:向道之心。 坐觉:自然感到。诸天:众天神之简称。
  • 登上宝塔站在半空,一眼望尽了繁华的京都。 竹林环绕着渭水河,山峰连接着帝王园林。 四方耸立着皇室的豪宅,道路两旁坐落着人家。 屡次经劫从初地开始,回忆儿童聚沙造佛塔。 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 在高塔上觉得与上天亲近,四处飘香散花尽落。
  • 这首诗写诗人登总持寺佛塔所望长安景色以及对佛法的感悟。全诗可分两层。第一层是前三联,描写诗人所望长安之景,一片繁华祥和的气氛;第二层是后三联,写诗人对佛法的感悟。全诗运用大量佛教典故,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热爱和对佛理的理解。 诗的前六句,通过诗人登塔所见,描写了长安的景色。渭河两岸,翠竹依绕,山水明快。上苑绵延逶迤,直接远山。京郊到处耸立着帝王公侯的华贵豪宅;阡陌纵横的田园上,农夫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处半空的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点缀,如同杂色香花盛开。 由此,引发了诗人进一步的感悟。佛教讲究从初地至喜欢地修至七地远行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不动地至成佛,还须经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从初地。”而“为童忆聚沙”则是由《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化出。此处既说童子聚沙亦远种佛因,也进一步说明成佛须经无量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与塔有联系。童子聚沙自不必说了,而“初地”一句则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从初地上累土而成。二句既与塔有关,扣合题目,又具有佛理,构思十分巧妙。 “一窥公德见,弥益道心加”,诗人这里讲述了初地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以期圆满成佛果。 诗的最后再次切题,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觉诸天近”,同时也因为心系佛法,能感悟诸天欢喜,自觉相近。末句“空香逐落花”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显自己心合佛法,并使全诗结束于幻美的气氛。▲
  • 登上宝塔站在半空,一眼望尽了繁华的京都。 竹林环绕着渭水河,山峰连接着帝王园林。 四方耸立着皇室的豪宅,道路两旁坐落着人家。 屡次经劫从初地开始,回忆儿童聚沙造佛塔。 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 在高塔上觉得与上天亲近,四处飘香散花尽落。
  • 这首诗写诗人登总持寺佛塔所望长安景色以及对佛法的感悟。全诗可分两层。第一层是前三联,描写诗人所望长安之景,一片繁华祥和的气氛;第二层是后三联,写诗人对佛法的感悟。全诗运用大量佛教典故,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热爱和对佛理的理解。 诗的前六句,通过诗人登塔所见,描写了长安的景色。渭河两岸,翠竹依绕,山水明快。上苑绵延逶迤,直接远山。京郊到处耸立着帝王公侯的华贵豪宅;阡陌纵横的田园上,农夫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处半空的诗人看来,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点缀,如同杂色香花盛开。 由此,引发了诗人进一步的感悟。佛教讲究从初地至喜欢地修至七地远行地,须经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不动地至成佛,还须经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从初地。”而“为童忆聚沙”则是由《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化出。此处既说童子聚沙亦远种佛因,也进一步说明成佛须经无量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与塔有联系。童子聚沙自不必说了,而“初地”一句则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从初地上累土而成。二句既与塔有关,扣合题目,又具有佛理,构思十分巧妙。 “一窥公德见,弥益道心加”,诗人这里讲述了初地菩萨初窥心性,功德现前,进而更加精进,以期圆满成佛果。 诗的最后再次切题,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觉诸天近”,同时也因为心系佛法,能感悟诸天欢喜,自觉相近。末句“空香逐落花”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显自己心合佛法,并使全诗结束于幻美的气氛。▲

田园, 山水, 隐逸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春晓

[唐]孟浩然

思乡, 行旅, 山水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730

友情, 田园, 隐逸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干谒, 咏怀, 山水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初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733

田园, 山水, 隐逸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高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夜归鹿门山歌

[唐]孟浩然

宴饮, 田园, 隐逸

童颜若可驻
何惜醉流霞

童颜若可驻
何惜醉流霞

唐诗三百首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唐]孟浩然

思乡, 行旅, 咏怀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唐诗三百首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727

送别, 友情, 思乡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唐诗三百首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