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山水, 纪游, 隐逸

812

39

石渠记

[唐]柳宗元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

注释

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桥:架桥。 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乍:连词,或者。 或:有时。 咫(zhǐ)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 倍尺:二尺。 逾:越过。 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被:通“披”,覆盖 。 藓:苔藓。 堕:落,流。 纡(yū)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 卒:最终 箭:小竹。 庥(xiū):同“休”,休息。 酾(shī):分流,疏导。 遗:留给 蠲(juān):古同“涓”,清洁。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

注释

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桥:架桥。 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乍:连词,或者。 或:有时。 咫(zhǐ)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 倍尺:二尺。 逾:越过。 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被:通“披”,覆盖 。 藓:苔藓。 堕:落,流。 纡(yū)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 卒:最终 箭:小竹。 庥(xiū):同“休”,休息。 酾(shī):分流,疏导。 遗:留给 蠲(juān):古同“涓”,清洁。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
  • 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桥:架桥。 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乍:连词,或者。 或:有时。 咫(zhǐ)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 倍尺:二尺。 逾:越过。 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被:通“披”,覆盖 。 藓:苔藓。 堕:落,流。 纡(yū)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 卒:最终 箭:小竹。 庥(xiū):同“休”,休息。 酾(shī):分流,疏导。 遗:留给 蠲(juān):古同“涓”,清洁。
  •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架了一座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 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 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 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永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 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 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 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记》,下启《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第一段写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一百步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桥。“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句,从视觉上描绘了泉水细徽轻缓流动的样子,从听觉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鸣声,突出了石渠泉水的特点,石渠有的地方宽不到一尺,有的地方两尺来宽,长度大约十来步(古时一步五尺)。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就从石下潜流出来。一个“伏”字,进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点。接着写渠水的流向及渠上的景色:过了大石,前边有石泓。石泓是比石渠水深的石洼。它的上面覆盖着菖蒲,四周环绕着苔藓,泉水折向西流去,旁边的水落入岩石下。北面堕入小潭中。潭的面积小不足百尺,潭水清而深、有许多白条鱼在水中游动。后又向北弯弯曲曲地流去,看起来好像没有尽头,然而终干流入渴中。它的旁边都是形态怪异的石头,诡怪的树木,奇异的草儿,美好的嫩竹,这里,人们可以并排坐下来休息,这一段描写,语言简洁,把“睨若无穷”的曲折的泉水写得一目了然,渠上的风光只用几个字就写出了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石渠的风:它摇动着那些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响动。眼看着它们已经静静地不动了,可它们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却方才在远处回响。视觉上是“静”,听觉上却是“远”,构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这篇的风同《袁家揭记》中的风比较,它们的“个性”特点是十分鲜明的:一个是“静远”,一个是“骇动”,这反映了作者善于细致观察自然、善于抓住其特点,并且用贴切的语言来再现它们。柳宗元的游记的确匠心独具,有其特殊的风格。 第二段写作者从州牧那里得到石渠加以整治的情况:把枯草朽木归敛成堆然后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经堆积起来的枯草朽木烧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满了清泉。可惜还没有人传扬它,所以作者才完备地记下它周围所有的景物,留给那些喜爱山水的人,并把这些刻写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后热心此事的人便于得到。这段记事简明扼要。文中一个“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这样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传,也是惜自己的怀才不遇。 最后一段记下整修的时间:元和七年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边。十月十九日,走过大石发现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尽头。这篇文章文字简洁,用词精炼确切,独具特色。▲
  •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架了一座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 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 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 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永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 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 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 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记》,下启《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第一段写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一百步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桥。“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句,从视觉上描绘了泉水细徽轻缓流动的样子,从听觉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鸣声,突出了石渠泉水的特点,石渠有的地方宽不到一尺,有的地方两尺来宽,长度大约十来步(古时一步五尺)。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就从石下潜流出来。一个“伏”字,进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点。接着写渠水的流向及渠上的景色:过了大石,前边有石泓。石泓是比石渠水深的石洼。它的上面覆盖着菖蒲,四周环绕着苔藓,泉水折向西流去,旁边的水落入岩石下。北面堕入小潭中。潭的面积小不足百尺,潭水清而深、有许多白条鱼在水中游动。后又向北弯弯曲曲地流去,看起来好像没有尽头,然而终干流入渴中。它的旁边都是形态怪异的石头,诡怪的树木,奇异的草儿,美好的嫩竹,这里,人们可以并排坐下来休息,这一段描写,语言简洁,把“睨若无穷”的曲折的泉水写得一目了然,渠上的风光只用几个字就写出了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石渠的风:它摇动着那些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响动。眼看着它们已经静静地不动了,可它们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却方才在远处回响。视觉上是“静”,听觉上却是“远”,构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这篇的风同《袁家揭记》中的风比较,它们的“个性”特点是十分鲜明的:一个是“静远”,一个是“骇动”,这反映了作者善于细致观察自然、善于抓住其特点,并且用贴切的语言来再现它们。柳宗元的游记的确匠心独具,有其特殊的风格。 第二段写作者从州牧那里得到石渠加以整治的情况:把枯草朽木归敛成堆然后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经堆积起来的枯草朽木烧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满了清泉。可惜还没有人传扬它,所以作者才完备地记下它周围所有的景物,留给那些喜爱山水的人,并把这些刻写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后热心此事的人便于得到。这段记事简明扼要。文中一个“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这样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传,也是惜自己的怀才不遇。 最后一段记下整修的时间:元和七年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边。十月十九日,走过大石发现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尽头。这篇文章文字简洁,用词精炼确切,独具特色。▲

山水, 田园, 隐逸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江雪

[唐]柳宗元

805

思乡, 友情, 咏怀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高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

815

哲理, 讽喻, 民生

吾不害其长而已
非有能硕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吾不害其长而已
非有能硕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高中古诗

种树郭橐驼传

[唐]柳宗元

803

山水, 纪游, 隐逸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初中古诗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805

山水, 田园, 隐逸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唐诗三百首

渔翁

[唐]柳宗元

806

哲理, 宗教, 隐逸

道人庭宇静
苔色连深竹

道人庭宇静
苔色连深竹

唐诗三百首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唐]柳宗元

806

田园, 山水, 隐逸

闲依农圃邻
偶似山林客

闲依农圃邻
偶似山林客

唐诗三百首

溪居

[唐]柳宗元

810

友情, 思乡, 山水

破额山前碧玉流
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
欲采蘋花不自由

破额山前碧玉流
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
欲采蘋花不自由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唐]柳宗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