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山水, 宗教, 隐逸

741

40

登辨觉寺

[唐]王维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背景

陈《谱》、张《谱》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是年春,王维完成南选任务北归,经九江登庐山游辨觉寺,写下了这首诗。

注释

初地: 佛教语。谓修行过程十个阶位中的第一阶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乾慧地”为“初地”;大乘菩萨“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 化城: 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 三楚: 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 趺坐: 盘腿端坐。 梵声: 和尚诵经的声音。 空居: 幽居。 法云: 佛教中,法云谓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这里指山云之上。 观世: 观察世事。 无生: 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背景

陈《谱》、张《谱》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是年春,王维完成南选任务北归,经九江登庐山游辨觉寺,写下了这首诗。

注释

初地: 佛教语。谓修行过程十个阶位中的第一阶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乾慧地”为“初地”;大乘菩萨“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 化城: 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 三楚: 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 趺坐: 盘腿端坐。 梵声: 和尚诵经的声音。 空居: 幽居。 法云: 佛教中,法云谓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这里指山云之上。 观世: 观察世事。 无生: 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陈《谱》、张《谱》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是年春,王维完成南选任务北归,经九江登庐山游辨觉寺,写下了这首诗。
  • 初地: 佛教语。谓修行过程十个阶位中的第一阶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乾慧地”为“初地”;大乘菩萨“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 化城: 一时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 三楚: 战国楚地疆域广阔,秦汉时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 趺坐: 盘腿端坐。 梵声: 和尚诵经的声音。 空居: 幽居。 法云: 佛教中,法云谓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这里指山云之上。 观世: 观察世事。 无生: 佛教语。谓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 蜿蜒的竹林小径从寺中伸延出,莲花似的山峰耸出于佛法幻化的城郭后。 窗内望去,三楚的风貌一览无余,树林远处九江平坦开阔。 盘腿端坐在软绵绵的青草上,长松中传来和尚诵经的声音。 幽居在山云之上,似乎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世间的万事万物,体悟那无生之道的深远与奥妙。
  • 这首诗以“登”字为线索,描写山顶佛寺远眺之所见。诗的首联写辨庐寺的地理位置,颔联写高处所见,颈联写禅坐,尾联写禅想。全诗写登庐山僧寺所见所感,禅意深远。 首联“初地”在佛经中是菩萨十地的初地(《华严经·十地品》),同时解指入山初始之地。“化城”在佛经中是说,小城涅槃境界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法华经·化城喻品》),在诗中则指代登山达到山顶。诗人用佛语,贴切地描述了登山的进程。 颔联承接山顶之意写起,描写山顶之所见,景象宏大,“窗中”“林上”四字一字数千里。登高望远,千里江山尽展于眼界之平面。近处是山林,山林之外是大江,这样看起来,好像江水流于山林之上。临此豁然开阔之山景,诗人意兴勃发,但却盘凡静坐,因为他听到唱诵佛经的声音。 颈联以“软草”“长松”为主语,作出“承”与“响”的动态,仿佛青草与青松,也能够通人性,进而传达知晓佛音。 尾联“空居法云外”照应辨庐寺,以“观世”收束上文所写登临远佑之景。我凡体肉身之辈,观三千世界,人情百态,而体悟佛法大观。此诗以“感”而“悟”,虽用佛典,而未具体地谈论佛法;虽未谈论佛法,而写登眺所见之宏远景象,却让读者似乎感受到了佛理的微妙之处,可谓兴象深微。▲
  • 蜿蜒的竹林小径从寺中伸延出,莲花似的山峰耸出于佛法幻化的城郭后。 窗内望去,三楚的风貌一览无余,树林远处九江平坦开阔。 盘腿端坐在软绵绵的青草上,长松中传来和尚诵经的声音。 幽居在山云之上,似乎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世间的万事万物,体悟那无生之道的深远与奥妙。
  • 这首诗以“登”字为线索,描写山顶佛寺远眺之所见。诗的首联写辨庐寺的地理位置,颔联写高处所见,颈联写禅坐,尾联写禅想。全诗写登庐山僧寺所见所感,禅意深远。 首联“初地”在佛经中是菩萨十地的初地(《华严经·十地品》),同时解指入山初始之地。“化城”在佛经中是说,小城涅槃境界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法华经·化城喻品》),在诗中则指代登山达到山顶。诗人用佛语,贴切地描述了登山的进程。 颔联承接山顶之意写起,描写山顶之所见,景象宏大,“窗中”“林上”四字一字数千里。登高望远,千里江山尽展于眼界之平面。近处是山林,山林之外是大江,这样看起来,好像江水流于山林之上。临此豁然开阔之山景,诗人意兴勃发,但却盘凡静坐,因为他听到唱诵佛经的声音。 颈联以“软草”“长松”为主语,作出“承”与“响”的动态,仿佛青草与青松,也能够通人性,进而传达知晓佛音。 尾联“空居法云外”照应辨庐寺,以“观世”收束上文所写登临远佑之景。我凡体肉身之辈,观三千世界,人情百态,而体悟佛法大观。此诗以“感”而“悟”,虽用佛典,而未具体地谈论佛法;虽未谈论佛法,而写登眺所见之宏远景象,却让读者似乎感受到了佛理的微妙之处,可谓兴象深微。▲

思乡, 亲情, 节令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送别, 友情, 边塞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田园, 山水, 隐逸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山居秋暝

[唐]王维

740

山水, 田园, 隐逸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鹿柴

[唐]王维

田园, 山水, 隐逸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初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竹里馆

[唐]王维

山水, 题画, 隐逸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小学古诗

[唐]王维

山水, 田园, 隐逸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小学古诗

鸟鸣涧

[唐]王维

713

田园, 山水, 隐逸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高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