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友情, 哲理, 隐逸

741

40

黎拾遗昕裴秀才迪见过秋夜对雨

[唐]王维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

​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王维辋川隐居时。《唐才子传》载:“维别墅在蓝田县南辆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丹、裴迪、崔兴宗游览诗,琴自乐。”王维、裴迪之交,始于终南山,时约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秋季的一个雨夜,诗人正在房中独自参禅打坐,潜心向佛,这时两位友人来访之,故有此作。

注释

黎拾遗昕(xīn):即黎昕,其人不详拾遣,官名,有左右拾遗,专掌讽谏。裴(péi)秀才迪:即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见过:来访。 促织:即蟋蟀,也叫蛐蛐儿。 轻衣:单衣。行:将,将要。向:底本注:“刘本作‘尚’。” 重(chóng):重衣。 高馆:高大的馆舍。 疏钟:稀疏的钟声。 白法:释家以恶法为黑法,以善法为白法。 狂象:比喻妄心狂迷。 玄言:深奥玄妙的言论,指探讨老庄玄理的谈论。 老龙:传说中的圣者老龙吉。 顾:光顾。 蓬径:长满野草的小路。 求羊:求仲、羊仲。此处以二仲代指黎昕、裴迪二人。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促织鸣已急,轻衣行向重。 寒灯坐高馆,秋雨闻疏钟。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何人顾蓬径,空愧求羊踪。

​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王维辋川隐居时。《唐才子传》载:“维别墅在蓝田县南辆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丹、裴迪、崔兴宗游览诗,琴自乐。”王维、裴迪之交,始于终南山,时约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秋季的一个雨夜,诗人正在房中独自参禅打坐,潜心向佛,这时两位友人来访之,故有此作。

注释

黎拾遗昕(xīn):即黎昕,其人不详拾遣,官名,有左右拾遗,专掌讽谏。裴(péi)秀才迪:即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见过:来访。 促织:即蟋蟀,也叫蛐蛐儿。 轻衣:单衣。行:将,将要。向:底本注:“刘本作‘尚’。” 重(chóng):重衣。 高馆:高大的馆舍。 疏钟:稀疏的钟声。 白法:释家以恶法为黑法,以善法为白法。 狂象:比喻妄心狂迷。 玄言:深奥玄妙的言论,指探讨老庄玄理的谈论。 老龙:传说中的圣者老龙吉。 顾:光顾。 蓬径:长满野草的小路。 求羊:求仲、羊仲。此处以二仲代指黎昕、裴迪二人。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这首诗当作于王维辋川隐居时。《唐才子传》载:“维别墅在蓝田县南辆川,亭馆相望。尝自写其景物奇胜,日与文士丘丹、裴迪、崔兴宗游览诗,琴自乐。”王维、裴迪之交,始于终南山,时约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于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秋季的一个雨夜,诗人正在房中独自参禅打坐,潜心向佛,这时两位友人来访之,故有此作。
  • 黎拾遗昕(xīn):即黎昕,其人不详拾遣,官名,有左右拾遗,专掌讽谏。裴(péi)秀才迪:即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见过:来访。 促织:即蟋蟀,也叫蛐蛐儿。 轻衣:单衣。行:将,将要。向:底本注:“刘本作‘尚’。” 重(chóng):重衣。 高馆:高大的馆舍。 疏钟:稀疏的钟声。 白法:释家以恶法为黑法,以善法为白法。 狂象:比喻妄心狂迷。 玄言:深奥玄妙的言论,指探讨老庄玄理的谈论。 老龙:传说中的圣者老龙吉。 顾:光顾。 蓬径:长满野草的小路。 求羊:求仲、羊仲。此处以二仲代指黎昕、裴迪二人。
  • 深秋中蟋蟀的鸣声已经急促了,单衣已无法抵挡寒意,准备添加厚重的衣服。 寒雨孤灯坐落于高大的馆舍,急促的秋雨声中传来一阵稀疏的钟声。 以佛法调理自己,灭除诸妄心恶念,又探讨老庄玄理的谈论,兼学道家之言。 黎昕、裴迪二友眷顾我的隐居处,我自己只觉得心里有愧。
  • 此诗前四句写了深秋之意,秋深寒重,更有空堂,对一点孤灯;其后两句言及诗人自己平日的修行状态,即独自参禅打坐,兼学道家;最后两句点题,写黎昕、裴迪二友的到访,于诗人有陶渊明载酒之欢。全诗毫无惯有之凄苦意,纵是秋夜淅沥,也难耐勃发之意趣,字里行间,一番悠然。 此诗开篇,有意描摹深秋之意,秋已深、寒已重、雨已侵,更有空堂,对一点孤灯。然而此际忽然一声疏钟透空传来,点晴处正在于此。由是作者瞬时感悟,豁然一切,白法已调狂象,玄言已问哲人。 此诗除沉稳之意趣外,另一别致处即在此“玄言”。诗佛并非是侍僧,终有“士子”之心。虽倾心于禅,但并未一心于禅,中国古代“士子”的明哲处即在兼包并蓄,无论何方神圣,于吾有用即为吾用。或被讥为心志不专,然人生之要义本在“护生”,志专而害生、妨生者亦有何义。所以“士子”此举最为温润、最有亲情。由于同是“士子”,王维此处佛、道并用,释、老并观,如十八般兵刃逐一对治,终于此凄风苦雨之际,调伏之悠然自得。最后一“空愧”语,自是惯常之以退为进之法。此一番自得之情,已是无言自喻耳。 此诗与《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意境相仿而更为浑成。此应缘于一者“夏日”,一者“秋夜”。而人生之年岁、境界似亦是“夏日”“秋夜”之别。故而心意尤为安稳,气象分外沉浑。深秋、虫鸣、凄雨、空堂、寒灯,此俱伤感之境象,自为抒愁感伤之良时。然此诗毫无惯有之凄苦意,颇为难得。概此晚挚友见访,兴会高论之余,兴致仍是盎然。由是纵是秋夜淅沥,也难耐勃发之意趣。字里行间,因之有此一番悠然。因亲情中缺失人生重要一环,故而王维于友朋之道甚为倾心,诗中与友朋唱和、同游,抒发相亲、相慕之作者众多。由是不难知晓,于此凄风苦雨之际,生性纤敏之王维,竟能如此安稳,狂象得以调伏、静心以问玄。黎昕、裴迪“见过”,于王维有陶渊明载酒之欢。▲
  • 深秋中蟋蟀的鸣声已经急促了,单衣已无法抵挡寒意,准备添加厚重的衣服。 寒雨孤灯坐落于高大的馆舍,急促的秋雨声中传来一阵稀疏的钟声。 以佛法调理自己,灭除诸妄心恶念,又探讨老庄玄理的谈论,兼学道家之言。 黎昕、裴迪二友眷顾我的隐居处,我自己只觉得心里有愧。
  • 此诗前四句写了深秋之意,秋深寒重,更有空堂,对一点孤灯;其后两句言及诗人自己平日的修行状态,即独自参禅打坐,兼学道家;最后两句点题,写黎昕、裴迪二友的到访,于诗人有陶渊明载酒之欢。全诗毫无惯有之凄苦意,纵是秋夜淅沥,也难耐勃发之意趣,字里行间,一番悠然。 此诗开篇,有意描摹深秋之意,秋已深、寒已重、雨已侵,更有空堂,对一点孤灯。然而此际忽然一声疏钟透空传来,点晴处正在于此。由是作者瞬时感悟,豁然一切,白法已调狂象,玄言已问哲人。 此诗除沉稳之意趣外,另一别致处即在此“玄言”。诗佛并非是侍僧,终有“士子”之心。虽倾心于禅,但并未一心于禅,中国古代“士子”的明哲处即在兼包并蓄,无论何方神圣,于吾有用即为吾用。或被讥为心志不专,然人生之要义本在“护生”,志专而害生、妨生者亦有何义。所以“士子”此举最为温润、最有亲情。由于同是“士子”,王维此处佛、道并用,释、老并观,如十八般兵刃逐一对治,终于此凄风苦雨之际,调伏之悠然自得。最后一“空愧”语,自是惯常之以退为进之法。此一番自得之情,已是无言自喻耳。 此诗与《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意境相仿而更为浑成。此应缘于一者“夏日”,一者“秋夜”。而人生之年岁、境界似亦是“夏日”“秋夜”之别。故而心意尤为安稳,气象分外沉浑。深秋、虫鸣、凄雨、空堂、寒灯,此俱伤感之境象,自为抒愁感伤之良时。然此诗毫无惯有之凄苦意,颇为难得。概此晚挚友见访,兴会高论之余,兴致仍是盎然。由是纵是秋夜淅沥,也难耐勃发之意趣。字里行间,因之有此一番悠然。因亲情中缺失人生重要一环,故而王维于友朋之道甚为倾心,诗中与友朋唱和、同游,抒发相亲、相慕之作者众多。由是不难知晓,于此凄风苦雨之际,生性纤敏之王维,竟能如此安稳,狂象得以调伏、静心以问玄。黎昕、裴迪“见过”,于王维有陶渊明载酒之欢。▲

思乡, 亲情, 节令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送别, 友情, 边塞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田园, 山水, 隐逸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山居秋暝

[唐]王维

740

山水, 田园, 隐逸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鹿柴

[唐]王维

田园, 山水, 隐逸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初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竹里馆

[唐]王维

山水, 题画, 隐逸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小学古诗

[唐]王维

山水, 田园, 隐逸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小学古诗

鸟鸣涧

[唐]王维

713

田园, 山水, 隐逸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

高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