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送别, 思乡, 行旅

晓发

[唐]贺知章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贺知章年轻时离别故乡永兴县,去京城长安赶考时。

注释

晓发:白发。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江皋(gāo):江岸,江边。 曙(shǔ)钟:拂晓的钟声。 枻(yì):船舷或船桨。 舼(qióng):又作“舡(chuán)”,古书上指一种小船。 海潮:指海水定时涨落的现象。 溶溶:河水流动的样子。 杳(yǎo):远得看不见踪影。 无际:没有边际,没有穷尽,也作无边,无涯。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贺知章年轻时离别故乡永兴县,去京城长安赶考时。

注释

晓发:白发。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江皋(gāo):江岸,江边。 曙(shǔ)钟:拂晓的钟声。 枻(yì):船舷或船桨。 舼(qióng):又作“舡(chuán)”,古书上指一种小船。 海潮:指海水定时涨落的现象。 溶溶:河水流动的样子。 杳(yǎo):远得看不见踪影。 无际:没有边际,没有穷尽,也作无边,无涯。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这首诗创作于贺知章年轻时离别故乡永兴县,去京城长安赶考时。
  • 晓发:白发。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江皋(gāo):江岸,江边。 曙(shǔ)钟:拂晓的钟声。 枻(yì):船舷或船桨。 舼(qióng):又作“舡(chuán)”,古书上指一种小船。 海潮:指海水定时涨落的现象。 溶溶:河水流动的样子。 杳(yǎo):远得看不见踪影。 无际:没有边际,没有穷尽,也作无边,无涯。
  • 钱塘江边的西陵渡头,我和送行的亲友们听到了晨雾中传来的钟声。 上岸后,船工开始整理船舱,用小木桨把船里的积水抛向外面,并准备回去。 夜色未尽下的海潮还隐隐约约的起伏,但正在退去。 而吴山下的晨雾一阵一阵地涌动着。 沙滩上已见到鸟儿在飞翔,尤其是北岸的诸多山峰,还像埋在云雾中一样,缥缈难见。 我回头去看了一眼故里坊宅,只见到了萧然山的外貌,而家乡似乎已在无边无际的地方了,潘水边的云门寺等更是全无踪影。 再说亲友们已经回去了,这时怀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 从题意中可知,这是贺知章早晨离别故乡,出发去远方之地的一首诗作。从贺知章的生平看,可能是年青时离开永兴县去长安赶考的一首诗。永兴在越西的水网地带,当年民间交通以小船为多,贺知章一早出发时坐的便是舟舡,先送到驿道上的一个渡头,再转入大道。从“江皋”、“海潮”两句看,写诗地应在海边的浙江西陵渡一带,对江便是杭州城的吴山和玉皇山。从晨露溶溶等描述看,贺知章故居到江皋的时间约行了一两个小时,路程有二三十里,因中间隔着萧然山,看不见故居,所以像似“故乡杳无际”了。 由于贺知章青少年时离开了“思家桥村”,迁居至来苏乡潘水河边,所以他是从来苏乡坐船出发,经官河或西城湖水道进入西陵驿的。全程约三十里。 首联“江皋”是指钱塘江边的西陵渡头,贺知章及送行的亲友们听到了晨雾中传来的钟声。上岸后,船工开始整理船舱,用小木桨把船里的积水抛向外面,并准备回去,所以叫做“轻枻理还舡”。第二联写早晨江边的光景,夜色未尽下的海潮还隐隐约约的起伏,但正在退去。而吴山下的晨雾一阵一阵地涌动着。“川”指两山间或山坞中的平地,山气和地气在这里大量交融,形成溶溶雾水。沙滩上已见到鸟儿在飞翔,尤其是北岸的诸多山峰,还像埋在云雾中一样,缥缈难见。全诗表达了贺知章心向远方求取功名的急切心情,也写出了钱塘江畔的优美景色。 最后一句“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着重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留恋,对亲友的深情。当时,他回头去看了一眼故里坊宅,只见到了萧然山的外貌,而家乡似乎已在无边无际的地方了,潘水边的云门寺等更是全无踪影。再说亲友们已经回去了,这时怀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如果这次远行是去长安应举的话,那么贺知章五十年后写《回乡偶书》的意境正好与《晓发》相对应。 ▲
  • 钱塘江边的西陵渡头,我和送行的亲友们听到了晨雾中传来的钟声。 上岸后,船工开始整理船舱,用小木桨把船里的积水抛向外面,并准备回去。 夜色未尽下的海潮还隐隐约约的起伏,但正在退去。 而吴山下的晨雾一阵一阵地涌动着。 沙滩上已见到鸟儿在飞翔,尤其是北岸的诸多山峰,还像埋在云雾中一样,缥缈难见。 我回头去看了一眼故里坊宅,只见到了萧然山的外貌,而家乡似乎已在无边无际的地方了,潘水边的云门寺等更是全无踪影。 再说亲友们已经回去了,这时怀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 从题意中可知,这是贺知章早晨离别故乡,出发去远方之地的一首诗作。从贺知章的生平看,可能是年青时离开永兴县去长安赶考的一首诗。永兴在越西的水网地带,当年民间交通以小船为多,贺知章一早出发时坐的便是舟舡,先送到驿道上的一个渡头,再转入大道。从“江皋”、“海潮”两句看,写诗地应在海边的浙江西陵渡一带,对江便是杭州城的吴山和玉皇山。从晨露溶溶等描述看,贺知章故居到江皋的时间约行了一两个小时,路程有二三十里,因中间隔着萧然山,看不见故居,所以像似“故乡杳无际”了。 由于贺知章青少年时离开了“思家桥村”,迁居至来苏乡潘水河边,所以他是从来苏乡坐船出发,经官河或西城湖水道进入西陵驿的。全程约三十里。 首联“江皋”是指钱塘江边的西陵渡头,贺知章及送行的亲友们听到了晨雾中传来的钟声。上岸后,船工开始整理船舱,用小木桨把船里的积水抛向外面,并准备回去,所以叫做“轻枻理还舡”。第二联写早晨江边的光景,夜色未尽下的海潮还隐隐约约的起伏,但正在退去。而吴山下的晨雾一阵一阵地涌动着。“川”指两山间或山坞中的平地,山气和地气在这里大量交融,形成溶溶雾水。沙滩上已见到鸟儿在飞翔,尤其是北岸的诸多山峰,还像埋在云雾中一样,缥缈难见。全诗表达了贺知章心向远方求取功名的急切心情,也写出了钱塘江畔的优美景色。 最后一句“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着重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留恋,对亲友的深情。当时,他回头去看了一眼故里坊宅,只见到了萧然山的外貌,而家乡似乎已在无边无际的地方了,潘水边的云门寺等更是全无踪影。再说亲友们已经回去了,这时怀乡之情便油然而生。如果这次远行是去长安应举的话,那么贺知章五十年后写《回乡偶书》的意境正好与《晓发》相对应。 ▲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