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送别, 隐逸, 哲理

送无可上人

[唐]贾岛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背景

某一次的应试贾岛落第,与无可同住长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无可将南游庐山,于是贾岛作此诗赠别。

注释

无可:僧人,本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贾岛堂弟。诗名与贾岛齐。 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为上人。 圭(guī)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 霁(jì)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 草堂:寺名。 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蛩(qióng):蟋蟀。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数息:多次休息。 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背景

某一次的应试贾岛落第,与无可同住长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无可将南游庐山,于是贾岛作此诗赠别。

注释

无可:僧人,本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贾岛堂弟。诗名与贾岛齐。 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为上人。 圭(guī)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 霁(jì)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 草堂:寺名。 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蛩(qióng):蟋蟀。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数息:多次休息。 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某一次的应试贾岛落第,与无可同住长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无可将南游庐山,于是贾岛作此诗赠别。
  • 无可:僧人,本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贾岛堂弟。诗名与贾岛齐。 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为上人。 圭(guī)峰:山峰名。位于陕西南鄂县东南紫阁峰东,与重云寺相对,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东又有小圭峰。 霁(jì)色:雨后天空晴朗的蓝色。 草堂:寺名。 麈(zhǔ):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蛩(qióng):蟋蟀。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数息:多次休息。 树边身:倚在树上的身体。 烟霞:云雾之气,也指山水胜景。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北,为仙霞岭脉之东支。
  •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 在秋雨初晴的时候,诗人送其从弟至天台问道。“蛩鸣”承“霁色新”,见出雨后之情形,“同离寺”则接次句而来。三、四句承上启下,一写送,一写别,由此过渡到“独行”二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写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边,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独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给人以一种寂寞感;后一句写堂弟沿途的疲惫,致使他不断地靠在树边休息,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无家可依的悲苦。诗句对偶工巧,造语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面上看,这两句承上离别而来,写自己的孤独。由于从弟离去,在潭边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随;几次歇息下来,也只有树木相伴,而从深层次来看,此联又体观了对佛禅的领悟。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开悟的事迹。而在树旁歇息,不过是色身而已。那么,离别之事不须看得太重。但禅家讲纳于境而不滞于境,到底未能泯灭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后说:“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堂弟的留恋之情。首联写明送别地点、对象及景色,颔联写送别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离别,写气氛,烘托情感。颈联突出写别后诗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内在感受,是贾诗本色。尾联写别后相思意。诗层次清晰,写出送别全过程,语言质朴自然,抒情达意深挚浓郁,确可称为“平淡”。“独行”二句虽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划人物心理状态却极为真切。▲
  • 雨后初晴,圭峰上蔚蓝天空格外新鲜,我们为草堂寺无可上人送行。 在蛩鸣的秋天,他带着麈尾,离开了寺院,暂别了亲人。 潭水中倒映着他独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树边休息。 最终他应烟霞之约,把天台山作为近邻。
  • 在秋雨初晴的时候,诗人送其从弟至天台问道。“蛩鸣”承“霁色新”,见出雨后之情形,“同离寺”则接次句而来。三、四句承上启下,一写送,一写别,由此过渡到“独行”二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为历来传诵的名句。上句写出堂弟孤寂地行走于潭边,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独的身影,在形影相吊的意境中给人以一种寂寞感;后一句写堂弟沿途的疲惫,致使他不断地靠在树边休息,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无家可依的悲苦。诗句对偶工巧,造语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这两句,是贾岛生平得意之语,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表面上看,这两句承上离别而来,写自己的孤独。由于从弟离去,在潭边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随;几次歇息下来,也只有树木相伴,而从深层次来看,此联又体观了对佛禅的领悟。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开悟的事迹。而在树旁歇息,不过是色身而已。那么,离别之事不须看得太重。但禅家讲纳于境而不滞于境,到底未能泯灭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后说:“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他对尘世的厌恶和对佛门清静的向往,以及他对堂弟的留恋之情。首联写明送别地点、对象及景色,颔联写送别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写离别,写气氛,烘托情感。颈联突出写别后诗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内在感受,是贾诗本色。尾联写别后相思意。诗层次清晰,写出送别全过程,语言质朴自然,抒情达意深挚浓郁,确可称为“平淡”。“独行”二句虽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划人物心理状态却极为真切。▲

隐逸, 山水, 田园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友情, 田园, 隐逸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送别, 友情, 节令

三月正当三十日
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
未到晓钟犹是春

三月正当三十日
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
未到晓钟犹是春

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唐]贾岛

咏怀, 励志, 干谒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剑客

[唐]贾岛

山水, 田园, 隐逸

倚杖望晴雪
溪云几万重

倚杖望晴雪
溪云几万重

雪晴晚望

[唐]贾岛

817

友情, 送别, 爱国

此心曾与木兰舟
直到天南潮水头

此心曾与木兰舟
直到天南潮水头

寄韩潮州愈

[唐]贾岛

819

讽喻, 民生, 咏物

破却千家作一池
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
荆棘满庭君始知

破却千家作一池
不栽桃李种蔷薇
蔷薇花落秋风起
荆棘满庭君始知

题兴化寺园亭

[唐]贾岛

田园, 山水, 行旅

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

怪禽啼旷野
落日恐行人

暮过山村

[唐]贾岛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