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送别, 友情, 爱国

684

23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二

[唐]陈子昂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背景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此诗为其中之一。

注释

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 青春:此指春天。 滴沥:形容滴水。 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陈子昂在光宅元年(684年)以布衣身份,诣阙进上《谏灵驾入京书》和《谏政理书》,可谓上了“大臣书”。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背景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此诗为其中之一。

注释

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 青春:此指春天。 滴沥:形容滴水。 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陈子昂在光宅元年(684年)以布衣身份,诣阙进上《谏灵驾入京书》和《谏政理书》,可谓上了“大臣书”。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此诗为其中之一。
  • 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 青春:此指春天。 滴沥:形容滴水。 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陈子昂在光宅元年(684年)以布衣身份,诣阙进上《谏灵驾入京书》和《谏政理书》,可谓上了“大臣书”。
  • 北方边塞隔断白云,春天时节明月初升。 面对如此美酒良辰,遭逢别离惆怅满胸。 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滴尽水珠叮咚。 思君念君想赠什么? 献书论政是我初衷。
  • 这首诗诗继续写宴会上的情景,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后首诗开头“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二句写景,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此联形式上为对仗,内容上既点明诗题的“春夜”,又可见一种高迈的情怀。接着“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这两句与前首五六两句意境相通,寓情于景,从景物描写中可见人物心理,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最后二句作者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本是为了政治事业。因此他对友人没有什么世俗礼品可赠,只愿他们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这次远行。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这组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带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但作者并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 北方边塞隔断白云,春天时节明月初升。 面对如此美酒良辰,遭逢别离惆怅满胸。 花瓣挂满清凉露珠,檐边滴尽水珠叮咚。 思君念君想赠什么? 献书论政是我初衷。
  • 这首诗诗继续写宴会上的情景,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论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后首诗开头“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二句写景,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此联形式上为对仗,内容上既点明诗题的“春夜”,又可见一种高迈的情怀。接着“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这两句与前首五六两句意境相通,寓情于景,从景物描写中可见人物心理,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最后二句作者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本是为了政治事业。因此他对友人没有什么世俗礼品可赠,只愿他们能理解和支持自己的这次远行。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这组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带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但作者并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爱国, 怀古, 咏怀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初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696

送别, 友情, 行旅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唐]陈子昂

684

咏怀, 干谒, 哲理

贵人难得意
赏爱在须臾

贵人难得意
赏爱在须臾

感遇三十八首·其十五

[唐]陈子昂

爱国, 边塞, 怀古

感时思报国
拔剑起蒿莱

感时思报国
拔剑起蒿莱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三十五

[唐]陈子昂

686

咏怀, 哲理, 隐逸

众趋明所避
时弃道犹存

众趋明所避
时弃道犹存

感遇三十八首·其三十一

[唐]陈子昂

思乡, 边塞, 行旅

故乡杳无际
日暮且孤征

故乡杳无际
日暮且孤征

晚次乐乡县

[唐]陈子昂

679

咏怀, 哲理, 隐逸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

[唐]陈子昂

思乡, 怀古, 咏怀

故乡不可见
路隔巫山阳

故乡不可见
路隔巫山阳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十七

[唐]陈子昂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