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思乡, 悼亡, 民生

896

52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唐]韩偓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 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背景

昭宗乾宁二年(895年),邰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引兵人京师,杀宰相韦昭度、李溪,长安大乱。昭宗逃入南山,转石镇。士民数十万人逃出城,多中暑而死,诗人亦逃出长安,次年春日写下这首诗。

注释

途经:路过。 季重旧游多丧逝:谓诗人的许多老友都已死去。季重:吴质字。他和曹丕、曹植兄弟以及徐干、陈琳、应场、刘桢等人交谊很深。 子山新赋极悲哀:这是以庾信自比,说近来写的诗极哀伤。子山:庾信字。他出使西魏,被迫留仕北朝,已见其《咏怀》注。 朝市:朝廷与市肆。 陵谷:高岸、深谷。 劫:梵语“劫波”的省略。佛教认为天地经过一段时间,劫火延烧,万物都成灰烬,然后再从头开始,谓之一劫。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 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背景

昭宗乾宁二年(895年),邰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引兵人京师,杀宰相韦昭度、李溪,长安大乱。昭宗逃入南山,转石镇。士民数十万人逃出城,多中暑而死,诗人亦逃出长安,次年春日写下这首诗。

注释

途经:路过。 季重旧游多丧逝:谓诗人的许多老友都已死去。季重:吴质字。他和曹丕、曹植兄弟以及徐干、陈琳、应场、刘桢等人交谊很深。 子山新赋极悲哀:这是以庾信自比,说近来写的诗极哀伤。子山:庾信字。他出使西魏,被迫留仕北朝,已见其《咏怀》注。 朝市:朝廷与市肆。 陵谷:高岸、深谷。 劫:梵语“劫波”的省略。佛教认为天地经过一段时间,劫火延烧,万物都成灰烬,然后再从头开始,谓之一劫。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昭宗乾宁二年(895年),邰节度使王行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引兵人京师,杀宰相韦昭度、李溪,长安大乱。昭宗逃入南山,转石镇。士民数十万人逃出城,多中暑而死,诗人亦逃出长安,次年春日写下这首诗。
  • 途经:路过。 季重旧游多丧逝:谓诗人的许多老友都已死去。季重:吴质字。他和曹丕、曹植兄弟以及徐干、陈琳、应场、刘桢等人交谊很深。 子山新赋极悲哀:这是以庾信自比,说近来写的诗极哀伤。子山:庾信字。他出使西魏,被迫留仕北朝,已见其《咏怀》注。 朝市:朝廷与市肆。 陵谷:高岸、深谷。 劫:梵语“劫波”的省略。佛教认为天地经过一段时间,劫火延烧,万物都成灰烬,然后再从头开始,谓之一劫。
  • 经历大乱,流落到南国他乡,独自徘徊,在落梅如雪的晴光野塘。 渔舟惊起水鸟,又翩然落下;拂不去的杨花,飘飘扑来偎人依傍。 昔日的友好知己啊,而今多已逝去,我和庾信一样,暮年诗赋满怀悲怆。 眼看繁华的宫阙街市毁成瓦砾,天崩地陷了,惨痛的浩劫大殃。
  •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见落梅”而人在“他乡”,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梅花。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梅花恐怕刚刚绽放吧。由此又想到故乡是否依旧,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独自徘徊。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飞还住”、“去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来叙述自己的痛苦境遇。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到具体的感情脉络,典故与现实都息息相关。因而,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但情至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感脉络清晰、连贯,节奏性很强,声音韵律与心绪的律动和谐统一。首联是引子,触景生情;颔联主要表达一种情绪,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颈联直切主题,镂刻入骨,鲜明而深沉。尾联写所思所悟,言有尽而味无穷。▲
  • 经历大乱,流落到南国他乡,独自徘徊,在落梅如雪的晴光野塘。 渔舟惊起水鸟,又翩然落下;拂不去的杨花,飘飘扑来偎人依傍。 昔日的友好知己啊,而今多已逝去,我和庾信一样,暮年诗赋满怀悲怆。 眼看繁华的宫阙街市毁成瓦砾,天崩地陷了,惨痛的浩劫大殃。
  •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见落梅”而人在“他乡”,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梅花。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梅花恐怕刚刚绽放吧。由此又想到故乡是否依旧,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独自徘徊。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飞还住”、“去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来叙述自己的痛苦境遇。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到具体的感情脉络,典故与现实都息息相关。因而,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但情至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感脉络清晰、连贯,节奏性很强,声音韵律与心绪的律动和谐统一。首联是引子,触景生情;颔联主要表达一种情绪,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颈联直切主题,镂刻入骨,鲜明而深沉。尾联写所思所悟,言有尽而味无穷。▲

爱情, 闺怨, 艳情

碧阑干外绣帘垂
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
已凉天气未寒时

碧阑干外绣帘垂
猩色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
已凉天气未寒时

唐诗三百首

已凉

[唐]韩偓

山水, 田园, 隐逸

万里清江万里天
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
过午醒来雪满船

万里清江万里天
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
过午醒来雪满船

醉著

[唐]韩偓

904

咏怀, 怀古, 哲理

四时最好是三月
一去不回唯少年

四时最好是三月
一去不回唯少年

三月

[唐]韩偓

爱国, 怀古, 咏怀

天涯烈士空垂涕
地下强魂必噬脐

天涯烈士空垂涕
地下强魂必噬脐

故都

[唐]韩偓

爱情, 节令, 闺怨

恻恻轻寒翦翦风
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
楼阁朦胧烟雨中

恻恻轻寒翦翦风
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
楼阁朦胧烟雨中

夜深

[唐]韩偓

咏怀, 怀古, 隐逸

细水浮花归别涧
断云含雨入孤村

细水浮花归别涧
断云含雨入孤村

春尽

[唐]韩偓

田园, 隐逸, 咏物

鹅儿唼啑栀黄觜
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
红蔷薇架碧芭蕉

鹅儿唼啑栀黄觜
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
红蔷薇架碧芭蕉

深院

[唐]韩偓

思乡, 怀古, 咏怀

树头蜂抱花须落
池面鱼吹柳絮行

树头蜂抱花须落
池面鱼吹柳絮行

残春旅舍

[唐]韩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