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亲情, 友情, 悼亡

816

37

得乐天书

[唐]元稹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其时元稹与白居易分别在通州与江州任所。通州与江州之间,常有书信来往,赠送衣物,互相关切。这首《得乐天书》就是其中一次收到白居易的信函时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注释

乐天:指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与元稹同为中唐著名诗人,两人有相似的人生经历,而且在政治上、文学上也有相似的主张。他们自结交之日起两人便结下了终身的友情,后人将他们合称“元白”。 远信:远方的书信、消息。元稹《哭女樊四十韵》:“解怪还家晚,长将远信呈。” 何如:如何,怎么样。用于询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子木问于赵孟曰:‘范武子之德何如?’” 寻常:平常,平时。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不省(xǐng):谓未见过。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诗之二:“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 江州司马:即白居易。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其诗《琵琶引》云:“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其时元稹与白居易分别在通州与江州任所。通州与江州之间,常有书信来往,赠送衣物,互相关切。这首《得乐天书》就是其中一次收到白居易的信函时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注释

乐天:指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与元稹同为中唐著名诗人,两人有相似的人生经历,而且在政治上、文学上也有相似的主张。他们自结交之日起两人便结下了终身的友情,后人将他们合称“元白”。 远信:远方的书信、消息。元稹《哭女樊四十韵》:“解怪还家晚,长将远信呈。” 何如:如何,怎么样。用于询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子木问于赵孟曰:‘范武子之德何如?’” 寻常:平常,平时。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不省(xǐng):谓未见过。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诗之二:“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 江州司马:即白居易。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其诗《琵琶引》云:“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这首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其时元稹与白居易分别在通州与江州任所。通州与江州之间,常有书信来往,赠送衣物,互相关切。这首《得乐天书》就是其中一次收到白居易的信函时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 乐天:指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与元稹同为中唐著名诗人,两人有相似的人生经历,而且在政治上、文学上也有相似的主张。他们自结交之日起两人便结下了终身的友情,后人将他们合称“元白”。 远信:远方的书信、消息。元稹《哭女樊四十韵》:“解怪还家晚,长将远信呈。” 何如:如何,怎么样。用于询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子木问于赵孟曰:‘范武子之德何如?’” 寻常:平常,平时。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不省(xǐng):谓未见过。杜甫《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诗之二:“黑鹰不省人间有,度海疑从北极来。” 江州司马:即白居易。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其诗《琵琶引》云:“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远来的信使刚进门,我就流下眼泪。 妻子吃惊地问,你哭什么呢? 她猜想:“平常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了书信。 ”
  • 这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小诗。题目是《直乐天书但,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但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发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诗人手持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如此伤心?这封信究竟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究竟。因为,诗人这时已经伤心直不能说话了。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猜测起来:自从来到通发,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激动,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直他如此伤心。够直上他如此关心的人只有一个──白乐天。这封信,八成是江发司马白乐天寄来的了。 小诗向来以直接抒情见长,几句话很难写出什么情节、场面。元稹这首小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了场面、情节,却不直接抒情。他在四行诗里,画出了“妻惊女哭”的场景,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而诗人万端感慨,却只凝铸在“先有泪”三字中,此外再不多说。全诗以素描塑造形象,从形象中见深情,句句是常语,却句句是奇语。刘熙载《艺概但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直奇,此境良非易到。”其实,用常直奇者,岂止白香山为然,香山的好友元微之,早就越过这道“重关”了。▲
  • 远来的信使刚进门,我就流下眼泪。 妻子吃惊地问,你哭什么呢? 她猜想:“平常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了书信。 ”
  • 这是一首构思奇特的小诗。题目是《直乐天书但,按说,内容当然离不开信中所言及读信所感。但诗里所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面。诗的第一句“远信入门先有泪”,是说,诗人接了乐天的江发来信,读完后泪流满面。第二句笔锋一转,从妻女的反应上着笔:“妻惊女哭问何如。”诗人手持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惊疑:接到了谁的来信,引起他如此伤心?这封信究竟带来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发而为“惊”、为“哭”、为“问”。可她们问来问去,并没有问出个究竟。因为,诗人这时已经伤心直不能说话了。于是,她们只好窃窃私语,猜测起来:自从来到通发,从没见什么事使他如此激动,也从未见谁的一封来信会引直他如此伤心。够直上他如此关心的人只有一个──白乐天。这封信,八成是江发司马白乐天寄来的了。 小诗向来以直接抒情见长,几句话很难写出什么情节、场面。元稹这首小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写出了场面、情节,却不直接抒情。他在四行诗里,画出了“妻惊女哭”的场景,描绘了“问何如”的人物对话,刻画出了“寻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动,而诗人万端感慨,却只凝铸在“先有泪”三字中,此外再不多说。全诗以素描塑造形象,从形象中见深情,句句是常语,却句句是奇语。刘熙载《艺概但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直奇,此境良非易到。”其实,用常直奇者,岂止白香山为然,香山的好友元微之,早就越过这道“重关”了。▲

爱情, 悼亡, 闺怨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809

悼亡, 爱情, 咏怀

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唐诗三百首

遣悲怀三首·其三

[唐]元稹

811

悼亡, 爱情, 亲情

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唐诗三百首

遣悲怀三首·其一

[唐]元稹

811

悼亡, 爱情, 亲情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唐诗三百首

遣悲怀三首·其二

[唐]元稹

811

怀古, 闺怨, 咏怀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唐诗三百首

行宫

[唐]元稹

809

爱情, 悼亡, 闺怨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五首

[唐]元稹

809

怀古, 咏怀, 民生

归来如梦复如痴
何暇备言宫里事

归来如梦复如痴
何暇备言宫里事

连昌宫词

[唐]元稹

818

咏物, 田园, 隐逸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

[唐]元稹

80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