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怀古, 咏物, 咏怀

756

30

听弹琴

[唐]刘长卿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背景

刘长卿刚中进士不久,还没来得及释褐便逢上安史之乱,于是逃至江苏一带,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做了短暂的长洲尉和海盐令。这首诗大约作于这个时期。

注释

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古时的曲调。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背景

刘长卿刚中进士不久,还没来得及释褐便逢上安史之乱,于是逃至江苏一带,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做了短暂的长洲尉和海盐令。这首诗大约作于这个时期。

注释

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古时的曲调。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刘长卿刚中进士不久,还没来得及释褐便逢上安史之乱,于是逃至江苏一带,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做了短暂的长洲尉和海盐令。这首诗大约作于这个时期。
  • 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古时的曲调。
  • 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商 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入对流行风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有人以此两句认为今人好趋流行风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流行风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 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商 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入对流行风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有人以此两句认为今人好趋流行风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流行风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思乡, 怀古, 咏怀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初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773

送别, 山水, 隐逸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唐诗三百首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送别, 咏怀, 友情

江上月明胡雁过
淮南木落楚山多

江上月明胡雁过
淮南木落楚山多

唐诗三百首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唐]刘长卿

送别, 爱国, 怀古

独立三边静
轻生一剑知

独立三边静
轻生一剑知

唐诗三百首

送李中丞之襄州

[唐]刘长卿

友情, 咏怀, 思乡

汉口夕阳斜渡鸟
洞庭秋水远连天

汉口夕阳斜渡鸟
洞庭秋水远连天

唐诗三百首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

[唐]刘长卿

756

送别, 隐逸, 讽喻

孤云将野鹤
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
时人已知处

孤云将野鹤
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
时人已知处

唐诗三百首

送方外上人

[唐]刘长卿

思乡, 怀古, 咏怀

古台摇落后
秋日望乡心

古台摇落后
秋日望乡心

唐诗三百首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思乡, 节令, 咏怀

老至居人下
春归在客先

老至居人下
春归在客先

唐诗三百首

新年作

[唐]刘长卿

759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