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思乡, 边塞, 爱国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背景

这首《春夜闻笛》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说明此诗是作者贬谪从军南来时所作。

注释

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 相看:一作“相逢”。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背景

这首《春夜闻笛》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说明此诗是作者贬谪从军南来时所作。

注释

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 相看:一作“相逢”。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这首《春夜闻笛》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说明此诗是作者贬谪从军南来时所作。
  • 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 相看:一作“相逢”。
  •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 此诗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显得哀婉伤感,寄意深远。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 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 此诗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显得哀婉伤感,寄意深远。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 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 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边塞, 思乡, 爱国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初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爱情, 闺怨, 民生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唐诗三百首

江南曲

[唐]李益

送别, 亲情, 咏怀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唐诗三百首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755

爱情, 闺怨, 咏怀

水纹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水纹珍簟思悠悠
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
任他明月下西楼

写情

[唐]李益

边塞, 爱国, 战争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李益

友情, 山水, 隐逸

柿叶翻红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
遣向邻房觅户钩

柿叶翻红霜景秋
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
遣向邻房觅户钩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

[唐]李益

咏怀, 哲理, 隐逸

万事销身外
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
明日对秋风

万事销身外
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
明日对秋风

立秋前一日览镜

[唐]李益

800

怀古, 悼亡, 爱国

燕语如伤旧国春
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
几度飞来不见人

燕语如伤旧国春
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
几度飞来不见人

隋宫燕

[唐]李益

80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