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山水, 纪游, 隐逸

847

35

咸阳值雨

[唐]温庭筠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背景

此诗写于咸阳,但基于往日游洞庭湖的经历。温庭筠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春曾游洞庭湘中,有《次洞庭南》(今存佚句一联),《咸阳值雨》当在其后作。

注释

咸阳桥:又名西渭桥,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南,古代多于此送别。 还:一作“绝”。 将:携带。 岳阳天:岳阳楼在洞庭湖边,可俯瞰洞庭春色。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濛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背景

此诗写于咸阳,但基于往日游洞庭湖的经历。温庭筠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春曾游洞庭湘中,有《次洞庭南》(今存佚句一联),《咸阳值雨》当在其后作。

注释

咸阳桥:又名西渭桥,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南,古代多于此送别。 还:一作“绝”。 将:携带。 岳阳天:岳阳楼在洞庭湖边,可俯瞰洞庭春色。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此诗写于咸阳,但基于往日游洞庭湖的经历。温庭筠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春曾游洞庭湘中,有《次洞庭南》(今存佚句一联),《咸阳值雨》当在其后作。
  • 咸阳桥:又名西渭桥,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南,古代多于此送别。 还:一作“绝”。 将:携带。 岳阳天:岳阳楼在洞庭湖边,可俯瞰洞庭春色。
  • 咸阳桥上的雨如同悬挂的瀑布倾泻而下,万千雨点模糊了视线,隔断了江面上的钓船。 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就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清晨的云雾仿佛要飘入岳阳的天空。
  • 这是一首对雨即景之作,明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咸阳桥,又名便桥,在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孔道。古往今来,有多少悲欢离合、兴废存亡的历史在这里幕启幕落。然而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却意度闲适,并无愁眉锁眼之态,笔墨染出,是一派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 首句入题。“咸阳桥”点地,“雨”点景,皆直陈景物,用语质朴。句末炼出一个“悬”字,便将一种雨脚绵延如帘箔之虚悬空际的质感,形象生动地传出,健捷而有气势,令人神往。接下一句,诗人把观察点从桥头推向远处的水面,从广阔的空间来描写这茫茫雨色。这是一种挺接密衔的手法。“万点”言雨阵之密注。“空蒙”二字最有分量,烘托出云行雨施、水气蒸薄的特殊氛围,点出这场春雨所引起的周围环境的色调变化来。用笔很像国画家的晕染技法,淡墨抹出,便有无限清蔚的佳致。这种烟雨霏霏的景象类似江南水乡的天气,是诗人着力刻画的意境,并因而逗出下文的联翩浮想,为一篇转换之关键。“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像是要溶化在设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 前两句一起一承,围绕眼前景物生发,第三句纵笔远扬,转身虚际,出人意外地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论地域,天远地隔;论景致,晴雨不侔。实现这两幅毫不相干的水天图画的联结转化的媒介,乃是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某种共同点—即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色调。诗人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发挥艺术的想象,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就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洞庭湖为海内巨浸,气蒸波撼,吞天无际。在诗人看来,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这是极其壮观的景象。“将入”二字,可说是笔挟云涛。 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此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 咸阳桥上的雨如同悬挂的瀑布倾泻而下,万千雨点模糊了视线,隔断了江面上的钓船。 眼前这烟水空濛的景色就像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清晨的云雾仿佛要飘入岳阳的天空。
  • 这是一首对雨即景之作,明快、跳荡,意象绵渺,别具特色。咸阳桥,又名便桥,在长安北门外的渭水之上,是通往西北的交通孔道。古往今来,有多少悲欢离合、兴废存亡的历史在这里幕启幕落。然而诗人此番雨中徜徉,却意度闲适,并无愁眉锁眼之态,笔墨染出,是一派清旷迷离的山水图景。 首句入题。“咸阳桥”点地,“雨”点景,皆直陈景物,用语质朴。句末炼出一个“悬”字,便将一种雨脚绵延如帘箔之虚悬空际的质感,形象生动地传出,健捷而有气势,令人神往。接下一句,诗人把观察点从桥头推向远处的水面,从广阔的空间来描写这茫茫雨色。这是一种挺接密衔的手法。“万点”言雨阵之密注。“空蒙”二字最有分量,烘托出云行雨施、水气蒸薄的特殊氛围,点出这场春雨所引起的周围环境的色调变化来。用笔很像国画家的晕染技法,淡墨抹出,便有无限清蔚的佳致。这种烟雨霏霏的景象类似江南水乡的天气,是诗人着力刻画的意境,并因而逗出下文的联翩浮想,为一篇转换之关键。“钓船”是诗中实景,诗人用一个“隔”字,便把它推到迷蒙的烟雨之外,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像是要溶化在设色清淡的画面里一样,有超于象外的远致。 前两句一起一承,围绕眼前景物生发,第三句纵笔远扬,转身虚际,出人意外地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色。论地域,天远地隔;论景致,晴雨不侔。实现这两幅毫不相干的水天图画的联结转化的媒介,乃是存在于二者之间的某种共同点—即上面提到的烟水空蒙的景色。这在渭水关中也许是难得一见的雨中奇观,但在洞庭泽国,却是一种常见的色调。诗人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发挥艺术的想象,利用“还似”二字作有力的兜转,就把它们巧妙在联到一起,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来。洞庭湖为海内巨浸,气蒸波撼,吞天无际。在诗人看来,湿漉的晓云好像是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这是极其壮观的景象。“将入”二字,可说是笔挟云涛。 作者着意描写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其目的在于用它来烘托咸阳的雨景,使它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借助联想,以虚间实,因宾见主的借形之法,将两种似乎无关的景物,从空间上加以联系,构成了此诗在艺术上的特色。▲

爱情, 闺怨, 艳情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宋词三百首, 高中古诗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850

思乡, 行旅, 咏怀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初中古诗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859

送别, 友情, 山水

何当重相见
樽酒慰离颜

何当重相见
樽酒慰离颜

唐诗三百首

送人东游

[唐]温庭筠

859

爱国, 怀古, 边塞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唐诗三百首

苏武庙

[唐]温庭筠

山水, 行旅, 咏怀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唐诗三百首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闺怨, 爱情, 送别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宋词三百首

望江南·梳洗罢

[唐]温庭筠

爱情, 闺怨, 咏物

柳丝长
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柳丝长
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宋词三百首

更漏子·柳丝长

[唐]温庭筠

闺怨, 爱情, 咏怀

冰簟银床梦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

冰簟银床梦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

唐诗三百首

瑶瑟怨

[唐]温庭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