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送别, 友情, 山水

859

47

送人东游

[唐]温庭筠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诗,所送何人不详(或为鱼玄机,鱼有《送别》相和)。看诗中地名都在今湖北省,可知这是温庭筠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贬隋县尉之后、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离江陵东下之前(应为咸通二年秋)的作品,很可能作于江陵,诗人时年五十左右。

注释

荒戍:荒废的边塞营垒。 浩然:意气充沛、豪迈坚定的样子,指远游之志甚坚。《孟子·公孙丑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汉阳渡:湖北汉阳的长江渡口。 郢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即荆门山。 江:指长江。几人:犹言谁人。 孤棹:孤舟。棹:原指划船的一种工具,后引申为船。 何当:何时。 樽酒:犹杯酒。樽:古代盛酒的器具。离颜:离别的愁颜。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诗,所送何人不详(或为鱼玄机,鱼有《送别》相和)。看诗中地名都在今湖北省,可知这是温庭筠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贬隋县尉之后、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离江陵东下之前(应为咸通二年秋)的作品,很可能作于江陵,诗人时年五十左右。

注释

荒戍:荒废的边塞营垒。 浩然:意气充沛、豪迈坚定的样子,指远游之志甚坚。《孟子·公孙丑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汉阳渡:湖北汉阳的长江渡口。 郢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即荆门山。 江:指长江。几人:犹言谁人。 孤棹:孤舟。棹:原指划船的一种工具,后引申为船。 何当:何时。 樽酒:犹杯酒。樽:古代盛酒的器具。离颜:离别的愁颜。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这是一首送别诗,所送何人不详(或为鱼玄机,鱼有《送别》相和)。看诗中地名都在今湖北省,可知这是温庭筠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贬隋县尉之后、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离江陵东下之前(应为咸通二年秋)的作品,很可能作于江陵,诗人时年五十左右。
  • 荒戍:荒废的边塞营垒。 浩然:意气充沛、豪迈坚定的样子,指远游之志甚坚。《孟子·公孙丑下》:“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汉阳渡:湖北汉阳的长江渡口。 郢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即荆门山。 江:指长江。几人:犹言谁人。 孤棹:孤舟。棹:原指划船的一种工具,后引申为船。 何当:何时。 樽酒:犹杯酒。樽:古代盛酒的器具。离颜:离别的愁颜。
  • 荒弃的营垒上黄叶纷纷飘落,你心怀浩气、远志告别了古塞险关。 汉阳渡水急风高,郢门山朝阳之下景象万千。 江东亲友有几人正望眼欲穿,等候着你的孤舟从天涯回还。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
  • 此诗写送别,“浩然离故关”一句确立了诗的基调,由于离人意气昂扬,就使得黄叶飘零、天涯孤棹等景色显得悲凉而不低沉,因而慷慨动人。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虽是在秋季送别,却无悲秋的凄楚。全诗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悲凉,有秋景而无伤秋之情,与人别而不纵悲情,毫无作者“花间词派”婉约纤丽的文风。 诗人在秋风中送别友人,倍感凄凉,对友人流露出关切,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这首诗意境悲凉雄壮,情真意切,质朴动人。 关于此诗的发端,清人沈德潜曰:“起调最高。”(《唐诗别裁》)按首句,地点既傍荒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的确令人难以忍受。然而次句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怀浩气而有远志。气象格调,自是不凡。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两句互文,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两地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色。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两句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赋予两重诗意: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几人,犹言谁人。“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诗人早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写当此送行之际,友人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依依惜别之情意。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
  • 荒弃的营垒上黄叶纷纷飘落,你心怀浩气、远志告别了古塞险关。 汉阳渡水急风高,郢门山朝阳之下景象万千。 江东亲友有几人正望眼欲穿,等候着你的孤舟从天涯回还。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次相见,举杯畅饮以抚慰离人的愁颜。
  • 此诗写送别,“浩然离故关”一句确立了诗的基调,由于离人意气昂扬,就使得黄叶飘零、天涯孤棹等景色显得悲凉而不低沉,因而慷慨动人。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虽是在秋季送别,却无悲秋的凄楚。全诗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悲凉,有秋景而无伤秋之情,与人别而不纵悲情,毫无作者“花间词派”婉约纤丽的文风。 诗人在秋风中送别友人,倍感凄凉,对友人流露出关切,表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这首诗意境悲凉雄壮,情真意切,质朴动人。 关于此诗的发端,清人沈德潜曰:“起调最高。”(《唐诗别裁》)按首句,地点既傍荒凉冷落的古堡,时令又值落叶萧萧的寒秋,此时此地送友人远行,那别绪离愁,的确令人难以忍受。然而次句诗思却陡然一振:“浩然离故关”——友人此行,心怀浩气而有远志。气象格调,自是不凡。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两句互文,意为: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门山。初日,点明送别是在清晨。汉阳渡,长江渡口,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郢门山,位于湖北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两地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色。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两句仿效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赋予两重诗意:诗人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几人,犹言谁人。“江上几人在”,想象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诗人早年曾久游江淮,此处也寄托着对故交的怀念。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写当此送行之际,友人把酒言欢,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依依惜别之情意。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结尾处又突然闪出日后重逢的遐想。论时间,一笔宕去,遥遥无期;论空间,则一勒而收,从千里之外的“江上”回到眼前,构思布局的纵擒开合,是很见经营的。▲

爱情, 闺怨, 艳情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宋词三百首, 高中古诗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850

思乡, 行旅, 咏怀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初中古诗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859

爱国, 怀古, 边塞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唐诗三百首

苏武庙

[唐]温庭筠

山水, 行旅, 咏怀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唐诗三百首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闺怨, 爱情, 送别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宋词三百首

望江南·梳洗罢

[唐]温庭筠

爱情, 闺怨, 咏物

柳丝长
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柳丝长
春雨细
花外漏声迢递

宋词三百首

更漏子·柳丝长

[唐]温庭筠

闺怨, 爱情, 咏怀

冰簟银床梦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

冰簟银床梦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月自明

唐诗三百首

瑶瑟怨

[唐]温庭筠

送别, 爱情, 闺怨

心事竟谁知
月明花满枝

心事竟谁知
月明花满枝

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

[唐]温庭筠

85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