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爱情, 亲情, 民生

新嫁娘词

[唐]王建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背景

唐代社会虽然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但新嫁娘刚过门就要试着处理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新媳妇是不好当的,此诗便为形容这种情况而作。

注释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汤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背景

唐代社会虽然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但新嫁娘刚过门就要试着处理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新媳妇是不好当的,此诗便为形容这种情况而作。

注释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汤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唐代社会虽然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但新嫁娘刚过门就要试着处理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新媳妇是不好当的,此诗便为形容这种情况而作。
  •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汤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 婚后第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新嫁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这首诗所写的,就属于这一类。这也是唐代封建社会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他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诗的后两句是说,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但是,婆婆喜欢什么口味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而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这位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心机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巧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问她的丈夫呢?是因为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的场所,羹汤做好以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 一紧紧相扣。清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机无疑是欣赏有加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遵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一: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和诗结合。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来源于生活,并敏感的捕捉诗意的表现,它的成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 婚后第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新嫁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这首诗所写的,就属于这一类。这也是唐代封建社会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他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诗的后两句是说,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但是,婆婆喜欢什么口味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而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这位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心机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巧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问她的丈夫呢?是因为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的场所,羹汤做好以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 一紧紧相扣。清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机无疑是欣赏有加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遵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一: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和诗结合。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来源于生活,并敏感的捕捉诗意的表现,它的成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思乡, 友情, 节令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小学古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闺怨, 咏物, 悼亡

团扇
团扇
美人病来遮面

团扇
团扇
美人病来遮面

宋词三百首

宫中调笑·团扇

[唐]王建

行旅, 民生, 节令

水面细风生
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
灯火夜妆明

水面细风生
菱歌慢慢声
客亭临小市
灯火夜妆明

江馆

[唐]王建

爱情, 送别, 闺怨

望夫处
江悠悠
化为石
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处
江悠悠
化为石
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石

[唐]王建

田园, 山水, 隐逸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看中庭栀子花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闺怨, 咏物, 伤春

树头树底觅残红
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
错教人恨五更风

树头树底觅残红
一片西飞一片东
自是桃花贪结子
错教人恨五更风

宫词一百首·其一

[唐]王建

行旅, 思乡, 山水

回看巴路在云间
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
商人说是汝州山

回看巴路在云间
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
商人说是汝州山

江陵使至汝州

[唐]王建

810

咏物, 节令, 应制

一夜轻风起
千金买亦无

一夜轻风起
千金买亦无

赏牡丹

[唐]王建

81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