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怀古, 咏物, 咏怀

767

41

春草宫怀古

[唐]刘长卿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背景

《嘉靖惟扬志》卷七载:“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枫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皆隋炀帝所建。刘长卿、鲜于侁俱有诗。”此诗盖刘长卿驻扬州时所作,为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至大历三年(768年)春之间。

注释

春草宫:宫殿名,隋炀帝于扬州所建十宫之一。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内。 君王:指隋炀帝。 罗裙色:代指草的绿色。见芳草而忆罗裙,以其同色也。 楚人:江都旧为楚地,故称当地人为楚人。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背景

《嘉靖惟扬志》卷七载:“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枫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皆隋炀帝所建。刘长卿、鲜于侁俱有诗。”此诗盖刘长卿驻扬州时所作,为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至大历三年(768年)春之间。

注释

春草宫:宫殿名,隋炀帝于扬州所建十宫之一。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内。 君王:指隋炀帝。 罗裙色:代指草的绿色。见芳草而忆罗裙,以其同色也。 楚人:江都旧为楚地,故称当地人为楚人。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嘉靖惟扬志》卷七载:“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枫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皆隋炀帝所建。刘长卿、鲜于侁俱有诗。”此诗盖刘长卿驻扬州时所作,为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至大历三年(768年)春之间。
  • 春草宫:宫殿名,隋炀帝于扬州所建十宫之一。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内。 君王:指隋炀帝。 罗裙色:代指草的绿色。见芳草而忆罗裙,以其同色也。 楚人:江都旧为楚地,故称当地人为楚人。
  • 隋炀帝已经再不可能见到,宫里的芳草却和旧时一样逢春而长。 仍是和昔日宫女们罗裙一样的绿色,青青的芳草心意仍向着楚人。
  • 此诗前两句发出昔人不可见而春草依旧的感慨;后两句诗人展开联想,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就春色芳草的点染来抒发怀古之情。全诗从芳草春色入笔,以景写情,结句不仅补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诗意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奇妙境界之中。 自然的规律是严峻无情的,历史的法则是严峻无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炀帝终被人民前进的激浪吞没。面对久已消沉的隋宫废殿遗墟,诗人在首句发出“君王不可见”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法则的深刻揭示,也同时深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鞭答。昔日豪华的楼台亭阁,现在只能看见茂盛的“芳草”在“旧宫”废墟中迎着春日疯长着,“芳草”是作者在诗中展示的最显著最明亮的可见物,这是紧扣诗题“春草宫”而来的,“芳草”二字不仅仅形象地展示出昔日“春草宫”今貌,而且也十分巧妙地把伤今怀古的主题自然顺畅地引入了自然的法规和历史的法则序列中。“春草宫”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成为废殿遗墟,但一年一度草木枯荣,春色依然浓烈地妆扮着这里。 而三四句中,“罗裙色”是从第二句中的“芳草”联想而引出来的,“芳草”在春色中的艳丽和花枝招展,自然使人想起昔日这里宫妃罗裙颜色,“犹带”从语法上来看,把“芳草”与“罗裙”进行了自然地承上启下式的连接,而更主要的是把读者的思路,从眼前所见之景物而一下子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去,从诗意上紧紧地扣住了“怀古”的诗题,结句“青青向楚人”,又从历史的回顾中回到眼前“青青”的“芳草”,春回人间青青的芳草,随意根植生长在楚地,它的心意还是向着“楚人”的。昔日春草宫所在的江都古为东楚地,所以诗人把这里的人称为“楚人”,这自然是从“怀古”的角度,把笔锋扩展得很远,伸到历史的深层中去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自然历史前进的轨迹是向着人民心愿的。诗人在这里把“青青”的“芳草”拟人化,是为请出这里的自然景物作证,来阐明历史前进的严峻轨迹。 春草宫以春草命名,可见此地春色芳草之浓盛。此诗也正是从芳草春色入笔,就春色芳草的点染来抒发怀古之情。年年春意宛然,而惟不见当年的隋炀帝,结句不仅补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诗意也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奇妙境界之中。▲
  • 隋炀帝已经再不可能见到,宫里的芳草却和旧时一样逢春而长。 仍是和昔日宫女们罗裙一样的绿色,青青的芳草心意仍向着楚人。
  • 此诗前两句发出昔人不可见而春草依旧的感慨;后两句诗人展开联想,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就春色芳草的点染来抒发怀古之情。全诗从芳草春色入笔,以景写情,结句不仅补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诗意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奇妙境界之中。 自然的规律是严峻无情的,历史的法则是严峻无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炀帝终被人民前进的激浪吞没。面对久已消沉的隋宫废殿遗墟,诗人在首句发出“君王不可见”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法则的深刻揭示,也同时深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鞭答。昔日豪华的楼台亭阁,现在只能看见茂盛的“芳草”在“旧宫”废墟中迎着春日疯长着,“芳草”是作者在诗中展示的最显著最明亮的可见物,这是紧扣诗题“春草宫”而来的,“芳草”二字不仅仅形象地展示出昔日“春草宫”今貌,而且也十分巧妙地把伤今怀古的主题自然顺畅地引入了自然的法规和历史的法则序列中。“春草宫”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成为废殿遗墟,但一年一度草木枯荣,春色依然浓烈地妆扮着这里。 而三四句中,“罗裙色”是从第二句中的“芳草”联想而引出来的,“芳草”在春色中的艳丽和花枝招展,自然使人想起昔日这里宫妃罗裙颜色,“犹带”从语法上来看,把“芳草”与“罗裙”进行了自然地承上启下式的连接,而更主要的是把读者的思路,从眼前所见之景物而一下子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去,从诗意上紧紧地扣住了“怀古”的诗题,结句“青青向楚人”,又从历史的回顾中回到眼前“青青”的“芳草”,春回人间青青的芳草,随意根植生长在楚地,它的心意还是向着“楚人”的。昔日春草宫所在的江都古为东楚地,所以诗人把这里的人称为“楚人”,这自然是从“怀古”的角度,把笔锋扩展得很远,伸到历史的深层中去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自然历史前进的轨迹是向着人民心愿的。诗人在这里把“青青”的“芳草”拟人化,是为请出这里的自然景物作证,来阐明历史前进的严峻轨迹。 春草宫以春草命名,可见此地春色芳草之浓盛。此诗也正是从芳草春色入笔,就春色芳草的点染来抒发怀古之情。年年春意宛然,而惟不见当年的隋炀帝,结句不仅补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诗意也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奇妙境界之中。▲

思乡, 怀古, 咏怀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初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773

送别, 山水, 隐逸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唐诗三百首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送别, 咏怀, 友情

江上月明胡雁过
淮南木落楚山多

江上月明胡雁过
淮南木落楚山多

唐诗三百首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唐]刘长卿

送别, 爱国, 怀古

独立三边静
轻生一剑知

独立三边静
轻生一剑知

唐诗三百首

送李中丞之襄州

[唐]刘长卿

怀古, 咏物, 咏怀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唐诗三百首

听弹琴

[唐]刘长卿

756

友情, 咏怀, 思乡

汉口夕阳斜渡鸟
洞庭秋水远连天

汉口夕阳斜渡鸟
洞庭秋水远连天

唐诗三百首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

[唐]刘长卿

756

送别, 隐逸, 讽喻

孤云将野鹤
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
时人已知处

孤云将野鹤
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
时人已知处

唐诗三百首

送方外上人

[唐]刘长卿

思乡, 怀古, 咏怀

古台摇落后
秋日望乡心

古台摇落后
秋日望乡心

唐诗三百首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