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怀古, 咏怀, 游仙

739

21

登古邺城

[唐]岑参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背景

此诗为岑参开元二十七年(739)春天自长安往游河朔途径邺城时所作。诗人登临邺城,唯见荒草野火,昔日英雄已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埃中。诗人吊古兴怀,情之所至,感而成咏。

注释

邺(yè)城:春秋齐邑,战城魏都,三城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一说为磷火,也称鬼火。 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yú):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 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 漳(zhāng)水:即漳河,流经邺城。山西省东部有清漳、浊漳二河,东南流至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今皆湮没。 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背景

此诗为岑参开元二十七年(739)春天自长安往游河朔途径邺城时所作。诗人登临邺城,唯见荒草野火,昔日英雄已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埃中。诗人吊古兴怀,情之所至,感而成咏。

注释

邺(yè)城:春秋齐邑,战城魏都,三城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一说为磷火,也称鬼火。 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yú):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 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 漳(zhāng)水:即漳河,流经邺城。山西省东部有清漳、浊漳二河,东南流至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今皆湮没。 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此诗为岑参开元二十七年(739)春天自长安往游河朔途径邺城时所作。诗人登临邺城,唯见荒草野火,昔日英雄已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埃中。诗人吊古兴怀,情之所至,感而成咏。
  • 邺(yè)城:春秋齐邑,战城魏都,三城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一说为磷火,也称鬼火。 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yú):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 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 漳(zhāng)水:即漳河,流经邺城。山西省东部有清漳、浊漳二河,东南流至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今皆湮没。 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 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城角与那望陵台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度春色来又是为了谁?
  • 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如李煜《虞美人》“小春风吹醒万物,百花欣欣向荣。楼昨夜又东风”等等,暗示出春天已到来,呼应结句“春色”。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薛阵,野火飘飘,通过凄凉景象,写出“人去尽’。这两句例重从人事方面写“空”。 以下两句侧重从事业方面写“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饮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漳水依然东流,高台却只与曹操陵墓空对,如诗人《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中所写:“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角的高台与城北的流水这种种形象之间的对照和映衬,便透露出事业付流水之意。上文说“城空”,本不该再有所见,但实际上,这四句所见更突出了“城空”,并且使“空”的内容更具体化。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顶四句,再度强调“空”,回应诗的开头,使“空”字成为首尾贯串的线索。春色依然,人事惧非,这两句又是对春色的感叹,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迢迢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 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全诗语言素淡自然,朴茂浑涵,颇有汉魏古诗的悲凉慷慨的风格。诗篇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五、七言并用,不拘一格,依物事的描写、感情的起伏而选择变化,使诗歌既有潇洒明快的格调,很适于表现怀古的主题并具饱满深厚的力度,为岑参早期诗歌代表作之一。▲
  • 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城角与那望陵台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度春色来又是为了谁?
  • 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如李煜《虞美人》“小春风吹醒万物,百花欣欣向荣。楼昨夜又东风”等等,暗示出春天已到来,呼应结句“春色”。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薛阵,野火飘飘,通过凄凉景象,写出“人去尽’。这两句例重从人事方面写“空”。 以下两句侧重从事业方面写“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饮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漳水依然东流,高台却只与曹操陵墓空对,如诗人《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中所写:“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角的高台与城北的流水这种种形象之间的对照和映衬,便透露出事业付流水之意。上文说“城空”,本不该再有所见,但实际上,这四句所见更突出了“城空”,并且使“空”的内容更具体化。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顶四句,再度强调“空”,回应诗的开头,使“空”字成为首尾贯串的线索。春色依然,人事惧非,这两句又是对春色的感叹,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迢迢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 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全诗语言素淡自然,朴茂浑涵,颇有汉魏古诗的悲凉慷慨的风格。诗篇前四句五言,后四句七言,五、七言并用,不拘一格,依物事的描写、感情的起伏而选择变化,使诗歌既有潇洒明快的格调,很适于表现怀古的主题并具饱满深厚的力度,为岑参早期诗歌代表作之一。▲

送别, 边塞, 思乡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初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754

思乡, 送别, 行旅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初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逢入京使

[唐]岑参

749

思乡, 边塞, 爱国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初中古诗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757

应制, 爱国, 咏怀

花迎剑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干

花迎剑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干

唐诗三百首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唐]岑参

758

送别, 边塞, 爱国

四边伐鼓雪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

四边伐鼓雪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

唐诗三百首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754

友情, 爱国, 咏怀

白发悲花落
青云羡鸟飞

白发悲花落
青云羡鸟飞

唐诗三百首

寄左省杜拾遗

[唐]岑参

757

山水, 咏怀, 隐逸

突兀压神州
峥嵘如鬼工

突兀压神州
峥嵘如鬼工

唐诗三百首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岑参

752

送别, 边塞, 爱国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唐诗三百首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754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