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送别, 边塞, 友情

735

31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

[唐]高适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 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 岐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

​背景

这首诗是为送别刘评事时作,地点应在长安。参照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则送别直至函谷关。高适一生四次入京,首次年纪尚轻,第三次十分仓促,第四次事务繁忙,故此诗当作于第二次入京时,即唐玄宗开元二年(735),此时朔方节度使为牛仙客。一说此诗是天宝十一载(752)秋天作于长安。刘评事是大理寺的属官,他是以“评事”这个官衔出任朔方节度使判官而离京的,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注释

刘评事:名未详。岑参有《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应为同一人。评事,官名,掌平决刑狱,属大理寺。《新唐书·百官志》:“大理寺有评事,掌出使推按。”大理寺有评事八人,从八品下。 朔方:即朔方节度使,是唐时十个节度使之一,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市西南。《旧唐书·地理志》:“朔方节度使,捍御北狄,统经略、丰安、定远、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安北都护、振武等七军府。朔方节度使,治灵州,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马四千三百疋,衣赐二百万疋段。” 征马:出行之马。 边州:边地的州郡。此指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州。 萧萧:马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疏:“惟闻萧萧然马鸣之声。”嘶:马鸣。敦煌选本作“听”。 思:思绪。带别:夹杂着别离之情。 兼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秋天,言时间之久。此处“兼”用为动词,与“带”相对。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作》:“俄思甚兼秋。”李善注:“兼犹三也。毛诗曰:‘一日不见如三秋。’” 岐路:分岔路口。这里指送别分手之处。 将:犹言伴从,伴随。《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大刀头:隐语。大刀有环,“环”谐音“还”,隐含回还之意。《乐府解题》:“大刀头者,刀头有环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是以“大刀头”为还乡的隐语。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 思深应带别,声断为兼秋。 岐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

​背景

这首诗是为送别刘评事时作,地点应在长安。参照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则送别直至函谷关。高适一生四次入京,首次年纪尚轻,第三次十分仓促,第四次事务繁忙,故此诗当作于第二次入京时,即唐玄宗开元二年(735),此时朔方节度使为牛仙客。一说此诗是天宝十一载(752)秋天作于长安。刘评事是大理寺的属官,他是以“评事”这个官衔出任朔方节度使判官而离京的,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注释

刘评事:名未详。岑参有《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应为同一人。评事,官名,掌平决刑狱,属大理寺。《新唐书·百官志》:“大理寺有评事,掌出使推按。”大理寺有评事八人,从八品下。 朔方:即朔方节度使,是唐时十个节度使之一,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市西南。《旧唐书·地理志》:“朔方节度使,捍御北狄,统经略、丰安、定远、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安北都护、振武等七军府。朔方节度使,治灵州,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马四千三百疋,衣赐二百万疋段。” 征马:出行之马。 边州:边地的州郡。此指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州。 萧萧:马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疏:“惟闻萧萧然马鸣之声。”嘶:马鸣。敦煌选本作“听”。 思:思绪。带别:夹杂着别离之情。 兼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秋天,言时间之久。此处“兼”用为动词,与“带”相对。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作》:“俄思甚兼秋。”李善注:“兼犹三也。毛诗曰:‘一日不见如三秋。’” 岐路:分岔路口。这里指送别分手之处。 将:犹言伴从,伴随。《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大刀头:隐语。大刀有环,“环”谐音“还”,隐含回还之意。《乐府解题》:“大刀头者,刀头有环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是以“大刀头”为还乡的隐语。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这首诗是为送别刘评事时作,地点应在长安。参照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则送别直至函谷关。高适一生四次入京,首次年纪尚轻,第三次十分仓促,第四次事务繁忙,故此诗当作于第二次入京时,即唐玄宗开元二年(735),此时朔方节度使为牛仙客。一说此诗是天宝十一载(752)秋天作于长安。刘评事是大理寺的属官,他是以“评事”这个官衔出任朔方节度使判官而离京的,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 刘评事:名未详。岑参有《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应为同一人。评事,官名,掌平决刑狱,属大理寺。《新唐书·百官志》:“大理寺有评事,掌出使推按。”大理寺有评事八人,从八品下。 朔方:即朔方节度使,是唐时十个节度使之一,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市西南。《旧唐书·地理志》:“朔方节度使,捍御北狄,统经略、丰安、定远、西受降城、东受降城、安北都护、振武等七军府。朔方节度使,治灵州,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马四千三百疋,衣赐二百万疋段。” 征马:出行之马。 边州:边地的州郡。此指朔方节度使所在地灵州。 萧萧:马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疏:“惟闻萧萧然马鸣之声。”嘶:马鸣。敦煌选本作“听”。 思:思绪。带别:夹杂着别离之情。 兼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秋天,言时间之久。此处“兼”用为动词,与“带”相对。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作》:“俄思甚兼秋。”李善注:“兼犹三也。毛诗曰:‘一日不见如三秋。’” 岐路:分岔路口。这里指送别分手之处。 将:犹言伴从,伴随。《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大刀头:隐语。大刀有环,“环”谐音“还”,隐含回还之意。《乐府解题》:“大刀头者,刀头有环也。何当大刀头者,何日当还也。”是以“大刀头”为还乡的隐语。
  • 征马前往边地灵州,萧萧嘶鸣一直不停歇。 意绪深沉应带离别,声音凄绝为隔三秋。 送别之地的风将一直伴随着你去往远方,关山之月你同分忧愁。 在这里赠诗为你送别,你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 征马前往边地灵州,萧萧嘶鸣一直不停歇。 意绪深沉应带离别,声音凄绝为隔三秋。 送别之地的风将一直伴随着你去往远方,关山之月你同分忧愁。 在这里赠诗为你送别,你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边塞, 爱国, 战争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中古诗, 唐诗三百首

燕歌行·并序

[唐]高适

738

送别, 友情, 励志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小学古诗

别董大

[唐]高适

747

送别, 友情, 思乡

青枫江上秋帆远
白帝城边古木疏

青枫江上秋帆远
白帝城边古木疏

唐诗三百首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唐]高适

送别, 友情, 咏怀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二首

[唐]高适

747

送别, 边塞, 爱国

意气能甘万里去
辛勤动作一年行

意气能甘万里去
辛勤动作一年行

送浑将军出塞

[唐]高适

754

送别, 友情, 咏怀

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六翮飘飖私自怜
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
今日相逢无酒钱

别董大二首·其二

[唐]高适

747

思乡, 友情, 咏怀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今年人日空相忆
明年人日知何处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高适

761

边塞, 爱国, 战争

谁怜不得意
长剑独归来

谁怜不得意
长剑独归来

自蓟北归

[唐]高适

733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