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送别, 边塞, 爱国

送人之军

[唐]贺知章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背景

注释

绝脉塞:指长城险塞。绝脉,断绝地脉,指山势如脉络,因关塞阻隔如脉绝断。《史记·蒙恬列传》谓恬“筑长城,因地形,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秦二世赐死,恬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断肠流:指陇头流水。《陇头歌辞》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 陇云:陇头之云。陇,陇山,为陕甘要隘。 万里长城:喻重要支柱,此以军队为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寝疾,彭城王刘义康矫诏收捕檀道济。道济盛怒饮酒一斛,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无贻(yí):贻,贻误。无贻即不贻误、不贻忘的意思。 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背景

注释

绝脉塞:指长城险塞。绝脉,断绝地脉,指山势如脉络,因关塞阻隔如脉绝断。《史记·蒙恬列传》谓恬“筑长城,因地形,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秦二世赐死,恬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断肠流:指陇头流水。《陇头歌辞》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 陇云:陇头之云。陇,陇山,为陕甘要隘。 万里长城:喻重要支柱,此以军队为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寝疾,彭城王刘义康矫诏收捕檀道济。道济盛怒饮酒一斛,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无贻(yí):贻,贻误。无贻即不贻误、不贻忘的意思。 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绝脉塞:指长城险塞。绝脉,断绝地脉,指山势如脉络,因关塞阻隔如脉绝断。《史记·蒙恬列传》谓恬“筑长城,因地形,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秦二世赐死,恬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断肠流:指陇头流水。《陇头歌辞》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 陇云:陇头之云。陇,陇山,为陕甘要隘。 万里长城:喻重要支柱,此以军队为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寝疾,彭城王刘义康矫诏收捕檀道济。道济盛怒饮酒一斛,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 无贻(yí):贻,贻误。无贻即不贻误、不贻忘的意思。 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 我经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 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 陇山云雾半晴半雨,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 你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
  • 赏析一 《送人之军》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时空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心和戍边之人的期望。 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之军戍边之人的期望。 诗写送人之陇西临洮戍边,并寄以厚望。“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是知所送之人乃两度赴长城西段戍防也。颈联之写边塞景物节候,是昔日所经见,亦是今日将经见。言外无限辛苦凄恻,然结联犹致以勉励之辞,寄望于国之长城。“万里长城”,是景,亦典,妙在虚实之间。 赏析二 本诗名为“送人之军”,即送人去投军、当兵。从全诗的内容看,当为贺知章给投军之人写的赠别诗。 诗的起首两句,诗人写自己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三、四句联系眼下送人到军中的事,写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五、六句则顺承写六盘山的环境,陇山云雾半晴半雨,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最后两句,诗人思绪转展豪迈,说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语气满含寄语,希望从军者能够以国为重,安心从军,消弭国家的忧患。 全诗语言清新,写景独到,寄情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是一首有特色的赠诗。 ▲
  • 我经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 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 陇山云雾半晴半雨,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 你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
  • 赏析一 《送人之军》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时空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心和戍边之人的期望。 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之军戍边之人的期望。 诗写送人之陇西临洮戍边,并寄以厚望。“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是知所送之人乃两度赴长城西段戍防也。颈联之写边塞景物节候,是昔日所经见,亦是今日将经见。言外无限辛苦凄恻,然结联犹致以勉励之辞,寄望于国之长城。“万里长城”,是景,亦典,妙在虚实之间。 赏析二 本诗名为“送人之军”,即送人去投军、当兵。从全诗的内容看,当为贺知章给投军之人写的赠别诗。 诗的起首两句,诗人写自己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三、四句联系眼下送人到军中的事,写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五、六句则顺承写六盘山的环境,陇山云雾半晴半雨,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最后两句,诗人思绪转展豪迈,说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语气满含寄语,希望从军者能够以国为重,安心从军,消弭国家的忧患。 全诗语言清新,写景独到,寄情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是一首有特色的赠诗。 ▲

思乡, 咏怀, 亲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744

咏物, 田园, 节令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小学古诗

咏柳

[唐]贺知章

744

思乡, 咏怀, 亲情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首

[唐]贺知章

744

思乡, 咏怀, 山水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744

田园, 山水, 节令

稽山罢雾郁嵯峨
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
别有中流采芰荷

稽山罢雾郁嵯峨
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
别有中流采芰荷

相和歌辞·采莲曲

[唐]贺知章

送别, 思乡, 行旅

故乡杳无际
明发怀朋从

故乡杳无际
明发怀朋从

晓发

[唐]贺知章

友情, 田园, 纪游

主人不相识
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
囊中自有钱

主人不相识
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
囊中自有钱

题袁氏别业

[唐]贺知章

思乡, 宴饮, 友情

钑镂银盘盛蛤蜊
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
遮渠不道是吴儿

钑镂银盘盛蛤蜊
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
遮渠不道是吴儿

答朝士

[唐]贺知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