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咏物, 田园, 节令

744

85

咏柳

[唐]贺知章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百官送行。他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此时正是二月早春,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故写下此诗。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绿丝绦(tāo):绿色的丝带。形容轻柔婀娜的柳条。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剪裁。 似:如同,好像。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百官送行。他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此时正是二月早春,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故写下此诗。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绿丝绦(tāo):绿色的丝带。形容轻柔婀娜的柳条。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剪裁。 似:如同,好像。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百官送行。他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此时正是二月早春,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格外高兴,故写下此诗。
  •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绿丝绦(tāo):绿色的丝带。形容轻柔婀娜的柳条。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剪裁。 似:如同,好像。
  •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 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译文二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堆成,柔美的枝条好似万千条飘垂的绿丝带。 不知道这绿叶是谁的巧手裁出,二月的春风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 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译文二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堆成,柔美的枝条好似万千条飘垂的绿丝带。 不知道这绿叶是谁的巧手裁出,二月的春风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思乡, 咏怀, 亲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744

思乡, 咏怀, 亲情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首

[唐]贺知章

744

思乡, 咏怀, 山水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其二

[唐]贺知章

744

田园, 山水, 节令

稽山罢雾郁嵯峨
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
别有中流采芰荷

稽山罢雾郁嵯峨
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
别有中流采芰荷

相和歌辞·采莲曲

[唐]贺知章

送别, 思乡, 行旅

故乡杳无际
明发怀朋从

故乡杳无际
明发怀朋从

晓发

[唐]贺知章

友情, 田园, 纪游

主人不相识
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
囊中自有钱

主人不相识
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
囊中自有钱

题袁氏别业

[唐]贺知章

送别, 边塞, 爱国

常经绝脉塞
复见断肠流

常经绝脉塞
复见断肠流

送人之军

[唐]贺知章

思乡, 宴饮, 友情

钑镂银盘盛蛤蜊
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
遮渠不道是吴儿

钑镂银盘盛蛤蜊
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
遮渠不道是吴儿

答朝士

[唐]贺知章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