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思乡, 亲情, 隐逸

783

46

闲居寄诸弟

[唐]韦应物

创作年份

作者时龄

作品题材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滁州任刺史期间(公元783~785年)所作。作者僻居滁州时,思念身在长安的亲人,创作了此诗。

注释

诸弟:作者诸弟居长安故园。其怀诸弟诗,集中近二十首,可知其手足情深。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每年九月八日前后。 故园:作者故园当在长安韦曲,位于杜陵之侧。 高斋:指作者闲居处。 芭蕉:古人多于芭蕉叶上书写,僧怀素即植芭蕉以练字,又芭蕉心为愁之象征。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滁州任刺史期间(公元783~785年)所作。作者僻居滁州时,思念身在长安的亲人,创作了此诗。

注释

诸弟:作者诸弟居长安故园。其怀诸弟诗,集中近二十首,可知其手足情深。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每年九月八日前后。 故园:作者故园当在长安韦曲,位于杜陵之侧。 高斋:指作者闲居处。 芭蕉:古人多于芭蕉叶上书写,僧怀素即植芭蕉以练字,又芭蕉心为愁之象征。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45d3ca_450e2d25b6a3441d93b82c9e4aee8fb5~mv2.avif
  •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滁州任刺史期间(公元783~785年)所作。作者僻居滁州时,思念身在长安的亲人,创作了此诗。
  • 诸弟:作者诸弟居长安故园。其怀诸弟诗,集中近二十首,可知其手足情深。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每年九月八日前后。 故园:作者故园当在长安韦曲,位于杜陵之侧。 高斋:指作者闲居处。 芭蕉:古人多于芭蕉叶上书写,僧怀素即植芭蕉以练字,又芭蕉心为愁之象征。
  • 白露时节秋草长满庭院,我更加的加思念诸弟。 整日在高斋无事可做,于是在芭蕉叶上独自题诗消遣。
  •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值此白露时节,秋草已生满庭院,更加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秋草”、“白露”更加形象的体现出秋天的清冷,为下文抒别情离思定下基调。南朝宋诗人谢惠连有《捣衣》诗,亦写秋景秋意,其中有云“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韦诗与之如出一辙。所不同者,谢诗写思念丈夫,韦诗写思念诸弟而已。 唐代草书大家怀素与韦应物生活在同一时代,年岁也相仿。据说怀素在寺院附近种有一万多株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没日没夜地练,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的故事,在当时就颇为流传。诗人戴叔伦比韦应物大五岁,晚年上表请为道士,他写过一首《赠鹤林上人》绝句:“日日涧边寻茯苓,岩扉常掩凤山青。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可见在芭蕉叶上写字、抄经卷在当时已形成一种风气。据统计,“芭蕉”意象在《全唐诗》中出现过七十次,多与思人有关。诗人于百无聊赖中,乃于芭蕉叶上题诗。“独”字的运用更突现思弟心情之急,更见情深意长。 这首诗并无太高深的思想,也无特别突出的艺术技巧,只是以“芭蕉题诗”一句画龙点睛,表达出一种生活化的细微感触和情怀。其实,中国的古诗,都特别富有这种“琐屑”的韵致。这种“琐屑”,可以是感情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上的。感情往往因为平淡而愈显得真实,没有大喜大悲的做作,只是平心静气,节制简洁。不仅如此,在遣词布局上,韦诗也都以淡泊质朴见长。总之,用琐屑细致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思想情感,没有磅礴的气势,却以微小的细节打动人;没有华丽的语言修饰,却在平淡中见真知,这是韦应物写诗的一大法宝。与之相比,韩愈喜欢剑走偏锋,用一些怪的字句,不免有逞奇之弊。白居易的诗虽然平易,但在布局上往往过于讲究回环曲折,与韦诗相比,又少了一份古朴温厚之气。▲
  • 白露时节秋草长满庭院,我更加的加思念诸弟。 整日在高斋无事可做,于是在芭蕉叶上独自题诗消遣。
  •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值此白露时节,秋草已生满庭院,更加思念远在长安的亲人。“秋草”、“白露”更加形象的体现出秋天的清冷,为下文抒别情离思定下基调。南朝宋诗人谢惠连有《捣衣》诗,亦写秋景秋意,其中有云“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韦诗与之如出一辙。所不同者,谢诗写思念丈夫,韦诗写思念诸弟而已。 唐代草书大家怀素与韦应物生活在同一时代,年岁也相仿。据说怀素在寺院附近种有一万多株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没日没夜地练,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的故事,在当时就颇为流传。诗人戴叔伦比韦应物大五岁,晚年上表请为道士,他写过一首《赠鹤林上人》绝句:“日日涧边寻茯苓,岩扉常掩凤山青。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可见在芭蕉叶上写字、抄经卷在当时已形成一种风气。据统计,“芭蕉”意象在《全唐诗》中出现过七十次,多与思人有关。诗人于百无聊赖中,乃于芭蕉叶上题诗。“独”字的运用更突现思弟心情之急,更见情深意长。 这首诗并无太高深的思想,也无特别突出的艺术技巧,只是以“芭蕉题诗”一句画龙点睛,表达出一种生活化的细微感触和情怀。其实,中国的古诗,都特别富有这种“琐屑”的韵致。这种“琐屑”,可以是感情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上的。感情往往因为平淡而愈显得真实,没有大喜大悲的做作,只是平心静气,节制简洁。不仅如此,在遣词布局上,韦诗也都以淡泊质朴见长。总之,用琐屑细致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思想情感,没有磅礴的气势,却以微小的细节打动人;没有华丽的语言修饰,却在平淡中见真知,这是韦应物写诗的一大法宝。与之相比,韩愈喜欢剑走偏锋,用一些怪的字句,不免有逞奇之弊。白居易的诗虽然平易,但在布局上往往过于讲究回环曲折,与韦诗相比,又少了一份古朴温厚之气。▲

田园, 山水, 隐逸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小学古诗, 唐诗三百首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781

思乡, 行旅, 咏怀

独夜忆秦关
听钟未眠客

独夜忆秦关
听钟未眠客

唐诗三百首

夕次盱眙县

[唐]韦应物

783

友情, 咏怀, 行旅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唐诗三百首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送别, 亲情, 闺怨

归来视幼女
零泪缘缨流

归来视幼女
零泪缘缨流

唐诗三百首

送杨氏女

[唐]韦应物

782

送别, 友情, 山水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唐诗三百首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友情, 隐逸, 咏怀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唐诗三百首

秋夜寄邱员外

[唐]韦应物

788

友情, 励志, 咏怀

冥冥花正开
飏飏燕新乳

冥冥花正开
飏飏燕新乳

唐诗三百首

长安遇冯著

[唐]韦应物

769

田园, 山水, 隐逸

杨柳散和风
青山澹吾虑

杨柳散和风
青山澹吾虑

唐诗三百首

东郊

[唐]韦应物

779

bottom of page